2019年10月7日上午,由睿信方略培訓中心承辦的“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專題講座”在深圳市舉行,國防大學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金一南為300多名學員帶來了一場思想盛宴——《心勝則興,心敗則衰—— 來自內心的光明、信念與力量》主題講座。
金一南教授在這次演講中給我們強調最多的一句話:心勝,首先是在內心中戰勝對手。心勝并非勝利的全部,卻是邁向勝利的第一步。如果自己心里都認為自己不行,那肯定是要敗的。金一南教授回顧了中國共產黨“苦難即輝煌”的歷史,多次強調心勝是邁向勝利的第一步。而對于當代企業家來說,企業家精神就是最大的制勝法寶,能夠引導我們從心中的勝利走向真正的勝利。
金教授講到:1947年,人民解放軍即將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毛澤東連問了“四個敢不敢”:我們長期在農村打游擊,我們敢不敢進攻大城市?進去之后,敢不敢守住它?敢不敢打正規戰、攻堅戰?我們這么大的國家,這么多的人口,要吃、要穿,面臨這么多的問題,我們共產黨敢不敢負起責任來?他既是在問同伴,也是在問自己,詢問自己的內心。
領導者的意志是中流砥柱,沒有中流砥柱,只能隨波逐流。人的一生縱然漫長,你可能活到八十歲,一百歲,但回顧人生,真正決定命運的只有關鍵時刻的幾次關鍵性選擇。多數人因看見而相信,少數人因相信而看見。
毛澤東1927年組織秋收起義,9月9號秋收起義,20天之后剩1000人。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兩個月后剩800人。他們不是從勝利走向勝利,是從失敗走向勝利,從慘敗走向勝利,就這么點力量,就是毛澤東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賬房先生可以把利害得失算得清清楚楚,唯獨永遠計算不出偉大,因為偉大之中包含愿景,包含夢想。夢想里往往包含“不理性”這一方面,可就是它最后成就了偉大。當年毛澤東幾個人,怎么能成功呢?誰相信共產黨人能成功?就他一個人相信,就是少數人相信。結果,最后成功。我覺得這是共產黨最了不起的地方。
李大釗37歲英勇就義;毛澤東34歲上井岡山開辟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朱德30歲成了護國名將;周恩來29歲主持南昌起義,奠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基礎;博古24歲出任中央臨時總負責人;聶耳22歲為《義勇軍進行曲》譜曲,今天《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每一個中國人在面前都要肅立;鄒容18歲發表《革命軍》,20歲去世。鄒容的《革命軍》感染了中國近代舞臺兩個人物,第一個毛澤東,看完鄒容的《革命軍》夜不能寐,激動地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第二個蔣志清,也就是后來的蔣介石,看完鄒容的《革命軍》,夜不能寐,也是激動得翻來覆去睡不著覺。那就是一個年紀輕輕干大事,年紀輕輕丟性命的時代。
在那個年代,一批人年紀輕輕的干大事,年紀輕輕的丟性命,沒有人抱怨,沒有人后悔。而我們現在的年輕人,剛剛大學一畢業,就要有房有車;周圍環境也要好;到處都是伯樂,等著發現我這個人才;然后也沒有霧霾和堵車。相比當年的那些共產黨人,他們在那么困難的情況下,沒有牢騷,沒有抱怨,只有奮斗。
一個人內心的光明若是失去了,黑暗將是何等之大。內心有一點光明,哪怕外面是暗夜,也是一片陽光;內心沒有光明,哪怕外面艷陽高照,也會是一片黑暗。光明來自內心,動力也是來自內心。
怎么樣在新時期做一個強國?僅僅物質上強大,僅僅腰包里塞滿了錢,僅僅是世界經濟總量第二,我們就可以了嗎?我們沒有強大的國防,沒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行不行?綜合國力是經濟力、國防力、民族凝聚力的體現。民族凝聚力來自哪里?就是來自于文化自信。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基礎,是向上的動力,是民族凝聚力最核心的部分。
文化自信是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這三個自信的基礎,是最根本的自信。心勝是一種對人生的感覺,一種對命運的把握,一種直面自己、又直面整個社會的勇氣。如果把心勝形容為一個光環,那它一定是來自內省的光環,而不是任何身外之物可以賦予。真正的殺手锏是精神立于不敗之地。
金一南,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教授,戰略學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全軍英模代表大會代表。全軍首屆“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獲獎者,連續三屆國防大學“杰出教授”。代表性著作:《浴血榮光》、《心勝》、《世界大格局,中國有態度》、《心勝2靈魂與血性關乎命運》、《心勝 3》、《勝者思維》。主要研究方向是國家安全戰略,國際沖突與危機處理。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所刊登的文章、數據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若有疑義,請與我們聯系。
睿信方略研究院(英文名稱為Acme Research Institute)是一家獨立的政策研究與咨詢機構。致力于為中國各級政府和國內外企業提供具有前瞻性、創新性和實操性的研究咨詢服務。
主要研究領域有:國家宏觀戰略、區域經濟、城市化、產業發展和政策、企業戰略與投資決策。
研究院不斷探索完善有利于社會智庫發展的機制和運行模式,將研究與咨詢有機結合,成為國內智庫中具有市場化特色和活力的新型智庫。
睿信方略研究院培訓中心主要職能:承接政府和企業委托,舉辦多種形式的研討會、專題講座、培訓班、邀請國家各部委專家出席授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