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亚洲电影天堂_jjzz网站_欧美特黄片,_啪啪国产视频_搞黄网站

值班電話:010—5335 4778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項目動態
中心新聞
政策解讀
政策解讀首頁 > 項目動態 > 政策解讀

政策解讀 |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作者: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綱要》共分十二章,是指導長三角地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一體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是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的依據。規劃期至 2025 年,展望到 2035 年。


1.《綱要》指出

《綱要》指出長江三角洲(以下簡稱長三角)區域一體化規劃范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戰略定位是打造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全國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綱要》確定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五大戰略定位,分別是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全國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2.發展目標

《綱要》提出,到2025年,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跨界區域、城市鄉村等區域板塊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在科創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領域基本實現一體化發展,全面建立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全文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發展背景

第一節 發展基礎

第二節 機遇挑戰

第三節 重大意義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三節 戰略定位

第四節 發展目標


第三章 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第一節 強化區域聯動發展

第二節 加快都市圈一體化發展

第三節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第四節 推進跨界區域共建共享


第四章 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

第一節 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

第二節 加強產業分工協作

第三節 推動產業與創新深度融合


第五章 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

第一節 協同建設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

第二節 共同打造數字長三角

第三節 協同推進跨區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第四節 加強省際重大水利工程建設


第六章 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

第一節 共同加強生態保護

第二節 推進環境協同防治

第三節 推動生態環境協同監管


第七章 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

第一節 推進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

第二節 共享高品質教育醫療資源

第三節 推動文化旅游合作發展

第四節 共建公平包容的社會環境


第八章 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

第一節 共建高水平開放平臺

第二節 協同推進開放合作

第三節 合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第九章 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

第一節 建立規則統一的制度體系

第二節 促進要素市場一體化

第三節 完善多層次多領域合作機制


第十章 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

第一節 打造生態友好型一體化發展樣板

第二節 創新重點領域一體化發展制度

第三節 加強改革舉措集成創新

第四節 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第十一章 高標準建設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

第一節 打造更高水平自由貿易試驗區

第二節 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

第三節 完善配套制度和監管體系

第四節 帶動長三角新一輪改革開放


第十二章 推進規劃實施

第一節 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第二節 強化組織協調

第三節 健全推進機制

第四節 建立1+N規劃政策體系

第五節 抓好督促落實


前言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著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

長江三角洲(以下簡稱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增強長三角地區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連接性和政策協同效率,對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意義重大。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編制本規劃綱要。

規劃范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積35.8萬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蘇省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鹽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湖州、嘉興、紹興、金華、舟山、臺州,安徽省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27個城市為中心區(面積22.5萬平方公里),輻射帶動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以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示范引領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以上海臨港等地區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打造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本規劃綱要是指導長三角地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一體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是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的依據。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發展背景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經濟社會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具備更高起點上推動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良好條件,也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第一節 發展基礎

經濟社會發展全國領先。深入實施“八八戰略”等重大戰略部署,勇挑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重擔,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引領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經濟實力較強,經濟總量約占全國1/4,全員勞動生產率位居全國前列。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公共服務相對均衡,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科技創新優勢明顯。科教資源豐富,擁有上海張江、安徽合肥2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國約1/4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區域創新能力強,年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利數均占全國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發強度均超過3%。科創產業緊密融合,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傳統產業滲透融合,集成電路和軟件信息服務產業規模分別約占全國1/2和1/3,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創新共同體和產業集群。

開放合作協同高效。擁有通江達海、承東啟西、聯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口岸資源優良,國際聯系緊密,協同開放水平較高。擁有開放口岸46個,進出口總額、外商直接投資、對外投資分別占全國的37%、39%和29%,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形成了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經驗,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成功舉辦。統一市場體系聯建共享,“一網通辦”、“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等改革成為全國品牌,營商環境位居前列。設立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建立G60科創走廊等一批跨區域合作平臺,三級運作、統分結合的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有效運轉。

重大基礎設施基本聯通。交通干線密度較高,省際高速公路基本貫通,主要城市間高速鐵路有效連接,沿海、沿江聯動協作的航運體系初步形成,區域機場群體系基本建立。電力、天然氣主干網等能源基礎設施相對完善,防洪、供水等水利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成,光纖寬帶、4G網絡等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在全國領先。

生態環境聯動共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譜寫美麗中國建設新篇章,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經驗,全國森林城市、環保模范城市和生態城市較為密集,河長制湖長制率先施行并在全國推廣。空氣、水、土壤污染聯防聯治聯動機制逐步完善,太湖、淮河等流域合作治理取得明顯成效。333條地表水國考斷面中水質Ⅲ類及以上占77%,41個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19%。

公共服務初步共享。公共服務體系相對完善,依托名牌高校成立了4家跨區域聯合職業教育集團,城市醫院協同發展聯盟成員已覆蓋長三角30個城市112家三甲醫院,養老服務協商協作機制初步建立。跨區域社會保障便利化程度明顯提高,目前參保患者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近23.6萬人次、結算醫療費用約54億元。

城鎮鄉村協調互動。城鎮體系完備,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鎮星羅棋布,城鎮之間經濟社會聯系密切。上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較好發揮,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等城市群建設成效明顯,同城化效應日益顯現。城鄉發展比較協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相對較小,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成功發展模式。

第二節 機遇挑戰

重要機遇。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經濟優化升級交匯融合,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注入了新動力。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決策,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帶來新機遇。

主要挑戰。國際上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趨勢放緩,世界經濟增長不確定性較大,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更加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區域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跨區域共建共享共保共治機制尚不健全,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水平有待提高;科創和產業融合不夠深入,產業發展的協同性有待提升;阻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行政壁壘仍未完全打破,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尚未形成;全面深化改革還沒有形成系統集成效應,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尚未建立。這些都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第三節 重大意義

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是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完善我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打造我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的重大戰略舉措。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有利于提升長三角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能級和水平,引領我國參與全球合作和競爭;有利于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探索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制度體系和路徑模式,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為全國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示范;有利于充分發揮區域內各地區的比較優勢,提升長三角地區整體綜合實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著力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著力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著力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著力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著力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著力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努力提升配置全球資源能力和增強創新策源能力,建成我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共建。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促進人才流動和科研資源共享,整合區域創新資源,聯合開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共同完善技術創新鏈,形成區域聯動、分工協作、協同推進的技術創新體系。

——堅持協調共進。著眼于一盤棋整體謀劃,進一步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推動城鄉區域融合發展和跨界區域合作,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協調發展格局。

——堅持綠色共保。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徹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思想,推進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共同打造綠色發展底色,探索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堅持開放共贏。打造高水平開放平臺,對接國際通行的投資貿易規則,放大改革創新疊加效應,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營造市場統一開放、規則標準互認、要素自由流動的發展環境,構建互惠互利、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的開放發展新體制。

——堅持民生共享。增加優質公共服務供給,擴大配置范圍,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加普惠便利,讓長三角居民在一體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節 戰略定位

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加強創新策源能力建設,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高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和整體經濟效率,提升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和競爭能力,增強對全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力,持續提高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全國高質量發展樣板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提升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能力,提高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水平,打造和諧共生綠色發展樣板,形成協同開放發展新格局,開創普惠便利共享發展新局面,率先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全國發展版圖上不斷增添高質量發展板塊。

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著眼基本實現現代化,進一步增強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大力推動法治社會、法治政府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文化,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走在全國現代化建設前列。

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深化跨區域合作,形成一體化發展市場體系,率先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創產業深度融合、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從項目協同走向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為全國其他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示范。

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堅決破除條條框框、思維定勢束縛,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加快各類改革試點舉措集中落實、率先突破和系統集成,以更大力度推進全方位開放,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第四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跨界區域、城市鄉村等區域板塊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在科創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領域基本實現一體化發展,全面建立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上海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蘇浙皖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城市群同城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各城市群之間高效聯動。省際毗鄰地區和跨界區域一體化發展探索形成經驗制度。城鄉融合、鄉村振興取得顯著成效。到2025年,中心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1以內,中心區人均GDP與全域人均GDP差距縮小到1.2∶1,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

科創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基本建立。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基本形成,成為全國重要創新策源地。優勢產業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形成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群。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產業邁向中高端。到2025年,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高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18%。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實現。軌道上的長三角基本建成,省際公路通達能力進一步提升,世界級機場群體系基本形成,港口群聯動協作成效顯著。能源安全供應和互濟互保能力明顯提高,新一代信息設施率先布局成網,安全可控的水網工程體系基本建成,重要江河骨干堤防全面達標。到2025年,鐵路網密度達到507公里/萬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達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5G網絡覆蓋率達到80%。

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能力顯著提升。跨區域跨流域生態網絡基本形成,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環境污染聯防聯治機制有效運行,區域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協同監管體系基本建立,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更加完善,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到2025年,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總體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以上,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80%,單位GDP能耗較2017年下降10%。

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水平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基本建立,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提升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供給質量,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基本滿足。到2025年,人均公共財政支出達到2.1萬元,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5年,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9歲。

一體化體制機制更加有效。資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動,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基本建立。行政壁壘逐步消除,一體化制度體系更加健全。與國際接軌的通行規則基本建立,協同開放達到更高水平。制度性交易成本明顯降低,營商環境顯著改善。

到203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城鄉區域差距明顯縮小,公共服務水平趨于均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面實現,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整體達到全國領先水平,成為最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強勁活躍增長極。


第三章 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加強跨區域協調互動,提升都市圈一體化水平,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構建區域聯動協作、城鄉融合發展、優勢充分發揮的協調發展新格局。

第一節 強化區域聯動發展

提升上海服務功能。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圍繞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建設,著力提升上海大都市綜合經濟實力、金融資源配置功能、貿易樞紐功能、航運高端服務功能和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有序疏解一般制造等非大都市核心功能。形成有影響力的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推動上海品牌和管理模式全面輸出,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提供服務。

發揮蘇浙皖比較優勢。強化分工合作、錯位發展,提升區域發展整體水平和效率。發揮江蘇制造業發達、科教資源豐富、開放程度高等優勢,推進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發展,加快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南京江北新區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發揮浙江數字經濟領先、生態環境優美、民營經濟發達等特色優勢,大力推進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整合提升一批集聚發展平臺,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對外開放重要樞紐和綠色發展新標桿。發揮安徽創新活躍強勁、制造特色鮮明、生態資源良好、內陸腹地廣闊等優勢,推進皖江城市帶聯動發展,加快合蕪蚌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和綠色發展樣板區。

加強區域合作聯動。推動長三角中心區一體化發展,帶動長三角其他地區加快發展,引領長江經濟帶開放發展。加強長三角中心區城市間的合作聯動,建立城市間重大事項重大項目共商共建機制。引導長三角市場聯動發展,推動跨地域跨行業商品市場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統籌規劃商品流通基礎設施布局,推動內外貿融合發展,暢通長三角市場網絡。加強長三角中心區與蘇北、浙西南、皖北等地區的深層合作,加強徐州、衢州、安慶、阜陽等區域重點城市建設,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協同發展。探索共建合作園區等合作模式,共同拓展發展空間。依托交通大通道,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加強合作,持續有序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打造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產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先試走廊。深化長三角與長江中上游區域的合作交流,加強沿江港口、高鐵和高速公路聯動建設,推動長江上下游區域一體化發展。

第二節 加快都市圈一體化發展

推動都市圈同城化。以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一卡通為著力點,加快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都市圈建設,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統一規劃建設都市圈內路、水、電、氣、郵、信息等基礎設施,加強中心城市與都市圈內其他城市的市域和城際鐵路、道路交通、毗鄰地區公交線路對接,構建快速便捷都市通勤圈。實現都市圈內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服務資源一卡通共享,擴大公共服務輻射半徑,打造優質生活空間。推動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向周邊城市(鎮)疏解,在有條件的地方打造功能疏解承載地。推動都市圈內新型城市建設,打造功能復合、智慧互聯、綠色低碳、開放包容的未來城市。

推進都市圈協調聯動。加強都市圈間合作互動,高水平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推動上海與近滬區域及蘇錫常都市圈聯動發展,構建上海大都市圈。加強南京都市圈與合肥都市圈協同發展,打造東中部區域協調發展的典范。推動杭州都市圈與寧波都市圈的緊密對接和分工合作,實現杭紹甬一體化。建設寧杭生態經濟帶,強化南京都市圈與杭州都市圈協調聯動。加強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發展環太湖生態文化旅游,促進都市圈聯動發展。加強都市圈間重大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加快大通道、大樞紐建設,提高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的路網密度。加快建立都市圈間重大事項協調推進機制,探索協同治理新模式。

第三節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提高城鄉基礎設施聯通水平。加快覆蓋城鄉的公路、電力、天然氣、供水、信息、物流和垃圾污水收集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聯通中心城市、縣城、中心鎮、中心村的基礎設施網絡。推動中心區農村公路提擋升級、電網升級改造、天然氣管網延伸布局、寬帶網絡建設應用、垃圾污水集中處置,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建設統一的供水管網,加強農村飲水安全設施建設,提高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便捷高效水平。加大蘇北、浙西南、皖北等城鄉基礎設施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強大別山革命老區對外聯通通道建設,實施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工程,提高區域交通通達能力和其他基礎設施綜合配套水平。

推動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統籌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推動城鄉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提升農村居民保障水平。優化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建立城鄉教育聯合體,推動城鄉校長教師輪崗交流,提高農村基礎教育整體水平。鼓勵縣級醫院與鄉村醫療衛生機構組建縣域醫療服務共同體,推動城市大醫院與縣級醫院建立對口支援、巡回醫療和遠程醫療制度。加大農村醫務人員培訓力度,提高農村醫療服務能力。推行城鄉社區服務目錄制度,促進城鄉社區服務標準銜接和區域統籌。

全面推進人的城鎮化。加快以人為核心的綜合配套改革,破除制約人全面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提升人的城鎮化水平。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構建城鄉居民身份地位平等的戶籍登記制度。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提高城市包容性,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完善適應上海超大城市特點的戶籍管理制度和南京、杭州特大城市的積分落戶制度,提升中心區其他城市人口集聚能力,全面放開Ⅱ型大城市、中小城市及建制鎮的落戶限制,有序推動農村人口向條件較好、發展空間較大的城鎮、特色小鎮和中心村相對集中居住和創業發展。推動城鄉人才雙向流動,鼓勵和引導城市人才回鄉創業興業。

提升鄉村發展品質。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提高農民素質,全面建設美麗鄉村。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和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等農業品牌創建,建立區域一體化的農產品展銷展示平臺,促進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和相關配套服務融合發展,發展精而美的特色鄉村經濟。推廣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加快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造農村宜居宜業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加強獨具自然生態與地域文化風貌特色的古鎮名村、居住群落、歷史建筑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全面繁榮鄉村文化。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提高農民文化素養,提升農村現代文明水平。

第四節 推進跨界區域共建共享

推動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加強跨區域合作,探索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新機制。推動寧波前灣滬浙合作發展區、嘉興全面接軌上海橋頭堡建設,打造上海配套功能拓展區和非核心功能疏解承載地。加強浙滬洋山區域合作開發,共同提升國際航運服務功能。支持虹橋-昆山-相城、嘉定-昆山-太倉、金山-平湖、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等省際毗鄰區域開展深度合作,加強規劃銜接,統籌布局生產生活空間,共享公共服務設施,強化社會治安協同管理,加強重大污染、安全事故等聯合管控與應急處置,共同推動跨區域產城融合發展。

共建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加強省際產業合作,有序推動產業跨區域轉移和生產要素雙向流動。推廣上海臨港、蘇州工業園區合作開發管理模式,提升合作園區開發建設和管理水平。繼續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連云港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江蘇沿海地區發展。加快推進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海寧分區、中新蘇滁現代產業合作園、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合作園等一批省際合作園區建設,推動產業深度對接、集群發展。

聯合推動跨界生態文化旅游發展。加強跨界江河湖蕩、丘陵山地、近海沿岸等自然與人文景觀保護開發,在共同保護中開發,在共同開發中保護,形成自然生態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充分利用的生活休閑開敞空間。統籌規劃建設長江、淮河、大運河和新安江上下游兩岸景觀,加強環太湖、杭州灣、海洋海島人文景觀協同保護,強化跨界丘陵山地的開發管控和景觀協調,加快江南水鄉古鎮生態文化旅游和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發展,加強浙皖閩贛生態旅游協作,共同打造長三角綠色美麗大花園。


第四章 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科創+產業”道路,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以科創中心建設為引領,打造產業升級版和實體經濟發展高地,不斷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勢,為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第一節 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

聯合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強科技創新前瞻布局和資源共享,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關鍵技術,聯手營造有利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創新生態,打造全國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強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健全開放共享合作機制。推動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未來網絡試驗設施、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化發展。優先布局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共同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國際大科學工程。加快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優化升級,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科技文獻、科學數據等科技資源合理流動與開放共享。

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打通原始創新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通道,推動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加強原始創新成果轉化,重點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綠色技術、新能源、智能交通等領域科技創新聯合攻關,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實施科技成果應用示范和科技惠民工程。發揮長三角技術交易市場聯盟作用,推動技術交易市場互聯互通,共建全球創新成果集散中心。依托現有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立健全協同聯動機制,共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打造長三角技術轉移服務平臺,實現成果轉化項目資金共同投入、技術共同轉化、利益共同分享。

共建產業創新大平臺。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制高點,共建多層次產業創新大平臺。充分發揮創新資源集聚優勢,協同推動原始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合力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研發高地。發揮長三角雙創示范基地聯盟作用,加強跨區域“雙創”合作,聯合共建國家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雙創示范基地。加強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建設,共同辦好浦江創新論壇、長三角國際創新挑戰賽,打造高水平創新品牌。

強化協同創新政策支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推動協同創新的強大合力。研究制定覆蓋長三角全域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建立一體化人才保障服務標準,實行人才評價標準互認制度,允許地方高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自主開展人才引進和職稱評定。加強長三角知識產權聯合保護。支持地方探索建立區域創新收益共享機制,鼓勵設立產業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鼓勵長三角地區高成長創新企業到科創板上市融資。

第二節 加強產業分工協作

共同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制定實施長三角制造業協同發展規劃,全面提升制造業發展水平,按照集群化發展方向,打造全國先進制造業集聚區。圍繞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汽車、綠色化工、紡織服裝、智能家電十大領域,強化區域優勢產業協作,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建設一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級制造業集群。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生命健康、大飛機、智能制造、前沿新材料十大重點領域,加快發展新能源、智能汽車、新一代移動通信產業,延伸機器人、集成電路產業鏈,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面向量子信息、類腦芯片、第三代半導體、下一代人工智能、靶向藥物、免疫細胞治療、干細胞治療、基因檢測八大領域,加快培育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合力發展高端服務經濟。加快服務業服務內容、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共同培育高端服務品牌,增強服務經濟發展新動能。圍繞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科技服務、軟件和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文化創意、體育服務、人力資源服務、智慧健康養老九大服務業,聯合打造一批高水平服務業集聚區和創新平臺。在研發設計、供應鏈服務、檢驗檢測、全球維修、總集成總承包、市場營銷、制造數字化服務、工業互聯網、綠色節能等領域,大力推動服務業跨界發展。在旅游、養老等領域探索跨區域合作新模式,提高文化教育、醫療保健、養老安老等資源的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積極開展區域品牌提升行動,協同推進服務標準化建設,打造一批展示長三角服務形象的高端服務品牌。

引導產業合理布局。堅持市場機制主導和產業政策引導相結合,完善區域產業政策,強化中心區產業集聚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優化重點產業布局和統籌發展。中心區重點布局總部經濟、研發設計、高端制造、銷售等產業鏈環節,大力發展創新經濟、服務經濟、綠色經濟,加快推動一般制造業轉移,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高地。支持蘇北、浙西南、皖北和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重點發展現代農業、文化旅游、大健康、醫藥產業、農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及配套產業。充分發揮皖北、蘇北糧食主產區綜合優勢,實施現代農業提升工程,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推動中心區重化工業和工程機械、輕工食品、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向具備承接能力的中心區以外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區升級轉移,建立與產業轉移承接地間利益分享機制,加大對產業轉移重大項目的土地、融資等政策支持力度。

第三節 推動產業與創新深度融合

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跨區域協同。依托創新鏈提升產業鏈,圍繞產業鏈優化創新鏈,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精準對接,打造產業鏈為基礎、創新鏈為引領的產業升級版。聚焦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應用型技術,建立政學產研多方參與機制,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協作攻關,形成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創新全流程創新產業鏈。支持龍頭企業跨區域整合科研院所研究力量,鼓勵科研人員深度參與產業創新活動。成立區域產業聯盟。綜合運用政府采購、首臺套政策、技術標準等政策工具,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從產品到商品的轉化。

共同培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互聯網新技術與產業融合,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強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衛星導航等新技術研發應用,支持龍頭企業聯合科研機構建立長三角人工智能等新型研發平臺,鼓勵有條件的城市開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應用示范和創新發展,打造全國重要的創新型經濟發展高地。率先開展智能汽車測試,實現自動駕駛汽車產業化應用。提升流通創新能力,打造商產融合產業集群和平臺經濟龍頭企業。建設一批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構建覆蓋率和便捷度全球領先的新零售網絡。推動數字化、信息化與制造業、服務業融合,發揮電商平臺、大數據核心技術和長三角制造網絡等優勢,打通行業間數據壁壘,率先建立區域性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區域產業升級服務平臺。


詳細原文請見:http://www.gov.cn/zhengce/2019-12/01/content_5457442.htm


政策解讀專家

范恒山,國家發改委原副秘書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顧問、中國區域科學學會名譽會長
吳曉華,國家發改委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兼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綜合組副組長。
侯永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國家監察委員會特約監察員。
張建平,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導。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登的文章、數據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若有疑義,請與我們聯系。

睿信方略研究院(英文名稱為Acme Research Institute)是一家獨立的政策研究與咨詢機構。致力于為中國各級政府和國內外企業提供具有前瞻性、創新性和實操性的研究咨詢服務。

主要研究領域有:國家宏觀戰略、區域經濟、城市化、產業發展和政策、企業戰略與投資決策。

研究院不斷探索完善有利于社會智庫發展的機制和運行模式,將研究與咨詢有機結合,成為國內智庫中具有市場化特色和活力的新型智庫。

睿信方略研究院培訓中心主要職能:承接政府和企業委托,舉辦多種形式的研討會、專題講座、培訓班、邀請國家各部委專家出席授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