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亚洲电影天堂_jjzz网站_欧美特黄片,_啪啪国产视频_搞黄网站

值班電話:010—5335 4778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深度觀察首頁 > 睿信識習 > 深度觀察

改革40年回望

作者:

1978年是中國改革元年,該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當時我還是中學生,不完全理解這一轉移有何深意;更想不到日后會給國家帶來怎樣的變化。于今回首,改革40年滄海桑田,中國的經濟成就舉世矚目。要不是身在其中,恐怕不容易明白炎黃子孫何以創造今天這樣的奇跡。

說中國經濟是奇跡絕非夸張。要知道,1976年“文革”結束時國民經濟已滑到崩潰邊緣。1978年改革開放,百廢待興,不成想僅用30多年時間,我們的經濟總量就超過了歐洲所有的先進之邦,直逼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請問不是奇跡是什么?中國歷史上遠有文景之治與貞觀之治,近有康乾盛世,但今天這種快速趕超的故事歷史卻不曾出現過。自己跟自己比,也是奇跡了。

作為改革的見證人,我自己有親身感受。1979年秋我考入中南財經大學,入學后不久學校就發給我們布票、糧票、糖票等各類票證。今天的大學生不會明白為何發這些票證,那時候物資供應非常緊張,買商品一律憑票。記得武漢那年的冬天特別冷,我想買件棉大衣過冬,可學校發的布票不夠,三個人加起來才能買兩件。當時我很不解:中國地大物博,可為何買件棉大衣還要憑票呢?

所幸的是這種狀況很快有了轉機。過了兩年,由于紡織品與食品出現積壓,商店不再收布票和糧票,雖然國家未取消票證,但大多票證皆已名存實亡。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原來,安徽小崗村農民搞土地承包得到了鄧小平的肯定,消息傳開,全國8億農民一呼百應,當年糧棉就獲得了大豐產。1981年寒假我回湖南老家,家父告訴我,土地承包后家里打下的糧食除了交足國家和留足集體的,自家剩下的足以溫飽無憂。

是的,這就是土地承包的威力,中國的改革也就由此拉開了帷幕。到1983年,改革開始向城市延伸,重點是改革“國營企業”,那時國企不僅歸國家所有,而且由國家直接經營:生產照國家計劃;產品由國家統購包銷。受體制的束縛,國企普遍沒有活力。為了搞活企業,起初也是引入承包制,之后又搞股份合作,再后來中央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這里要說的,是國企改革不同于農村改革,農村改革重點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而國企改革不單是兩權分離,同時還需減員增效。1992年初《經濟日報》刊發《砸三鐵,看徐州》的文章,一度引起軒然大波。所謂砸三鐵,是指取消國企的鐵飯碗、鐵工資、鐵交椅。那時候人們對“三鐵”看得重,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于是國務院審時度勢,用“下崗分流”代替砸三鐵,并設立三道保障線。這樣下崗職工有了保障,改革終于有驚無險。

回頭看,城市改革從國企下手可謂神來之筆。企業乃國民經濟的細胞,改革國企其實就是改造經濟的微觀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基礎變了,國家的經濟體制當然要變。事實上,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政府就不斷給國企松綁擴權。政府所以這么做,說到底是國企改革倒逼的結果。從這個角度看,國企改革的意義并不只在搞活國企,同時也是啟動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點火器。

國企改革一方面倒逼政府改革;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勞動力市場開放。改革開放前,政府對勞動力流動有非常嚴格的限制,不要說城鄉之間流動,就是城市之間流動也不容易,那時對“流動人口”有一個帶有貶義的稱呼,叫“盲流”。然而國企改革啟動后漸漸有了變化:搞活國企需要減員增效,減員增效需要分流職工,下崗職工再就業又必須允許勞動力流動。這樣到1993年召開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央明確提出開放勞動力市場。

讀者不要小看了勞動力市場。勞動力是最活躍的生產要素,一旦流動起來就會帶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流動。1993年后非公經濟異軍突起,勞動力市場功莫大焉。我有位學長,1988年辦了停薪留職,先是自己倒騰買賣,勞動力市場開放后便招兵買馬辦企業,他從國企分流人員中招聘的員工,有人懂技術,有人懂管理,有人攜資入股,不出幾年企業就辦得紅紅火火,20世紀末在香港成功上市。

1992年,是中國改革的又一重要節點。在此之前,理論界雖然已就中國能否搞市場經濟展開討論,可大家的意見很不一致,讀者一定還記得當時“有計劃”與“無市場”之爭。這年春天,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指出“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鄧小平一錘定音,后來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中央正式提出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價格改革繞不開。早在1988年,政府就曾試圖通過“價格雙軌制”進行價格闖關,可那次闖關并不成功。相反,由于同一商品存在計劃內與計劃外兩種價格,結果導致尋租泛濫,民怨沸騰。黨的十四大后政府調整策略,將商品價格逐一放開,到2010年95%的商品改由市場定價;而且要素市場也同步開放,形成了“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分配”的格局。至此,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建立。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改革全面提速升級。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貫徹新發展理念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改革效果已經開始顯現,無需我細說。要特別提點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同于以往政府調結構,重點是通過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近期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長期目標,則是建立供給不斷適應需求變化的體制機制。

寫到這里,我想再說說中國改革的經驗,主要有三點:一是堅持黨領導改革,走共同富裕道路;二是堅持生產力標準,尊重群眾首創精神;三是堅持改革發展穩定并重,統籌協調三者關系。學界有一種觀點,說中國是“漸進式改革”。若“漸進”指“穩健”我同意,不過從改革進展看,我們的步伐并不慢。近距離觀察40年,我要站起來為中國改革叫好!

來源:《學習時報》



睿信方略研究中心是一家獨立的政策研究與咨詢機構。致力于為中國各級政府和國內外企業提供具有前瞻性、創新性和實操性的研究咨詢服務。

主要研究領域有:國家宏觀戰略、區域經濟、城市化、產業發展和政策、企業戰略與投資決策。

研究中心不斷探索完善有利于社會智庫發展的機制和運行模式,將研究與咨詢有機結合,成為國內智庫中具有市場化特色和活力的新型智庫。

睿信方略培訓中心主要職能:承接政府和企業委托,舉辦多種形式的研討會、專題講座、培訓班、邀請國家各部委專家出席授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