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查蘭教授所陳述的拆分人力資源部理由,我想很多人都很共鳴——人力資源部的一部分工作更像人力行政部,主要管理薪酬和福利,拉姆查蘭認為向CFO匯報更合適一些,更便于從成本的角度分析人力資源;而另一部分領導力和組織能力的工作,則更應該關注提高員工的業務能力,直接向CEO匯報。
培訓工作者感受到這一差異的人應該不少,卻只有世界級大師才有勇氣,有權威說出這樣的話來。
設置在人力資源部下面的培訓工作者定位確實有些尷尬,這也是培訓不出績效的重要原因。屁股決定腦袋,培訓部的還按照傳統人力資源的考核方式考核,培訓工作的開展方式不會有質的改變,因為培訓管理者缺乏把培訓做好的原動力。
正如我在《精品課程是怎么煉成的》一書中寫道:企業的培訓工作人員大多扮演著課程采購專員的角色,他們習慣了照方子抓藥。業務部門要什么課就采購什么課,至于課程與組織戰略是否匹配,對績效是否有實質性促進,則無須過多考慮。
有一回我給HR人員講:“要從具體的課程需求追溯到業務戰略,與戰略沒有邏輯關聯的培訓可以不搞。”后來有一位HR同仁跟我分享:“田老師,您看業務部門那么強勢,他們要什么我們就采購什么對我們來說是最省事的,如果我們非要按你的方法,只做跟戰略緊密相關的培訓,豈不是得罪人嗎?
我理解您這么做是為了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可是我們小小的培訓專員,不管業務完成好壞都拿那么一點死工資,我何苦得罪人呢?
況且,業務人員完成任務越好,在公司越咄咄逼人,根本不買培訓的賬,反倒逼得我們更沒有地位。”
我認為,要想讓培訓對業務有實質性的促進,首要的條件是業務一把手要打心底里認為培訓能夠促進業務,把培訓當成開展業務的一種有效方式。
上個世紀八十年年代初,杰克韋爾奇擔任GE的CEO,一方面他大規模裁員和壓縮業務,另一方面卻大興土木投資克勞頓維爾,當時很多人不理解,而杰克韋爾奇自己心里有數,他要靠克勞頓維爾,亦即用培訓的方式再造GE。(《杰克韋爾奇自傳》2001版160頁)
實踐證明,杰克韋爾奇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功。我曾跟85-87年任克勞頓維爾負責人的諾埃爾-蒂奇有過一次長達3小時的面談,親耳聽到當年發生在克勞頓維爾的 很多故事,仿佛看到那里曾經發生的一切,更加堅信了我一直的觀點:克勞頓維爾是企業大學的唯一標桿。回來后發微博感嘆:GE當年的培訓,非韋爾奇不能得其力,非蒂奇不能致其極。
現在看來,讓業務主管懂培訓比讓培訓主管懂業務更現實、更有效。
一旦業務主管懂得用培訓開展業務,像杰克韋爾奇一樣用上課的方式去部署他的施政策略、促進團隊達成共識、檢查策略執行情況、尋求來自執行一線的反饋、共商策略調整的意見。培訓就成了最有效的業務開展方式。
-the end-
來源:培訓人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