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軍,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代科學技術與科技哲學教研室副主任。
綠色發展理念提出具有客觀必然性。2000年我國進入WTO后,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連續10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是世界同期經濟增長的3倍),環境污染、能源匱乏的等問題也隨之凸顯,2010年當我們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時,我們也成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國和能源消耗量大國,同時大氣、水、土壤等污染也已接近和達到環境承載上線。因此堅強生態文明建設,轉變“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經濟發展方式,就成為經濟工作的重要議題。特別是面對國際碳減排的政治外交壓力和國內環境持續惡化趨勢,綠色發展首次被寫進“十二五”規劃。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把綠色發展作為推進生態文明的主要方式。面對經濟新常態,投資拉動和外貿推動的經濟結構開始向多元化、綠色化格局轉變。
可以說“十二五”綠色發展為產業的綠色轉型摸索了經驗,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奠定了基礎。面對資源趨緊、環境惡化、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現實,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把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發展的核心理念,引領產業綠色變革,既是緊迫的戰略謀劃,更是現實的行動指南。
綠色發展引領中國產業綠色轉型。五中全會提出“十三五”要“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要“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要“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要“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等。這些目標和要求都是針對當前產業領域的變革和轉型,只有全方位實施綠色發展,才能真正“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當前國際產業綠色轉型正在呈現四大趨勢。一是由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轉型,二是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三是由實體經濟向互聯網+經濟轉型,四是由傳統制造向綠色制造轉型。發達國家從上世紀90年代就已進行轉型,我國才剛剛起步,但已顯示出強勁后發優勢,我們在新能源領域、互聯網領域、國防領域先進制造業領域(高鐵)等,不少技術、工藝和產品已經趕上或接近發達國家水準。
完善實施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作為“五位一體”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已被列為“十三五”規劃的十大任務之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們除了走綠色發展道路,別無選擇。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綠色發展只有滲透到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中才能為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奠定基礎。我們必須建立一整套綠色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形成長效推進機制。中央在《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2015-3-24)中首次提出“綠色化”,綠色化其實就是助推綠色發展的評價標準,包括生產方式綠色化、生活方式綠色化和價值觀綠色化。
“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藍圖已繪制,前景光明而令人鼓舞。但我們尚有復雜的困難、難啃的骨頭擺在眼前。我們只有胸懷大局,萬眾一心,堅定綠色發展理念不動搖,才能為實現中國綠色崛起做出應有的貢獻。
來源:中國網
睿信方略堅持“注重實效 實現卓越”的服務理念,為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提供定制化課程、政策解讀、課題調研、干部培訓、邀請國家各部委專家學者進行授課等專業化服務。
睿信方略的核心優勢:通過定制化課程專注于為客戶提供系統培訓與咨詢業務解決方案。
我們和客戶一起,通過對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不斷改進,幫助客戶實現既定學習目標與學習能力的持續、穩定、健康的提升。
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17號國海廣場D座27層
電 話:010-59706310
傳 真:010-59706315
值班電話:010-53354778
郵 箱:amc@amcorg.org.cn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登的文章、數據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若有疑義,請與睿信方略辦公室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