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睿信方略財經專業委員會首席專家。兼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國家發改委城市與小城鎮中心學術委員。管清友老師是李克強經濟學一詞中文概念的提出和闡述者。最早系統闡述碳貨幣問題,石油-美元體系的中國學者。管清友博士長期從事經濟與金融理論研究,在宏觀政策與改革、金融市場、世界能源格局、能源安全和能源政策、油價波動周期、氣候變化以及碳貨幣等方面具有獨到見解。
金融機構不給錢掃了大家的興,但這不是摳門,是負責。當各方紛紛出表甩包袱的時候,金融機構已經成為最后的防火墻。
一個餐廳食材、廚師、環境、服務、價格、地段沒一樣拿的出手,顧客不來光顧,竟然還怪顧客摳門,天下豈有這樣的道理?但這種故事正真實的發生在中國的PPP圈里。這兩年PPP炙手可熱,地方政府、承包商、運營商、咨詢機構、研究機構,各路人馬趨之若鶩,但遺憾的是,大部分PPP項目卻倒在融資的最后一環,落不了地。
很多人把矛頭指向不愿買單的金融機構,好像這是一群“摳門的金主”。這是一種可笑而又危險的邏輯。就像餐廳不好不能怪顧客摳門一樣,一個PPP項目如果食材(項目資質)、廚師(運營能力)、環境(制度保障)、服務(配套機制)和價格(成本收益)都沒有吸引力,當然也不能怪顧客(金融機構)摳門。相反,在當下PPP制度體系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大家不僅不應該指責,還應該給金融機構的“摳門”點贊。這種“摳門”最終是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當政府不再擔保、企業紛紛出表的時候,“摳門”的金融機構成為了防控風險的最后一道屏障。
千夫所指的“金主”
PPP項目成千上萬,但大部分還沒有顧客光顧。根據財政部的統計,全國現在一共13554個項目入庫,簽約進入執行階段的只有2021個,實際落地開工的數字更低。由于去年以來的各類規范措施,PPP落地速度還在放緩,今年二季度新增PPP落地規模和落地率首次出現“雙降”。這種冷清似乎和印象中火爆的PPP有點格格不入。
地方政府很積極。43號文之后,地方融資平臺的歪門被堵,地方債的正門又沒完全打開,很多項目被包裝成PPP,以明股實債代替純債權融資,以隱性擔保和間接回購代替顯性擔保,繞開43號文實現了地方政府的融資擴張。而且,對地方政府來說,PPP融資的杠桿比過去高得多,100個億的項目,假設30個億的資本金,其中可能只需要政府實際出資3個億,以3個億撬動100個億的投資規模,何樂而不為?
實體企業很積極。一是豐厚的施工利潤。地方政府拿出的PPP項目大多是大型基建項目,不管項目長期前景怎么樣,項目帶來的施工訂單可是實打實的。而且在PPP項目兩標合一標的新趨勢下,PPP項目的施工利潤非常可觀,所以我們看到建工類企業瘋狂的拿訂單,2016年很多企業的訂單增長了不只一倍。二是極低的資金風險。大量實體企業組建PPP基金直接進入項目資本金,而在PPP基金中,實體企業通常只出少部分資金,其他資金仍然來自于金融機構。這樣即便最后資本金退出不暢甚至無法回收,施工企業也不用擔心,施工利潤足以補償。
咨詢機構很積極。目前國內的咨詢大多是前端咨詢,基本不考慮后端投融資的可行性,不管項目落地還是不落地,值得做還是不值得做,只要把咨詢做了,就有咨詢費收入。廣西一個項目咨詢費市場價本來在30萬,結果最終某咨詢公司以2.28萬元中標,這正是PPP咨詢市場增長過快造成的亂象。
唯有謹慎的金融機構顯得格格不入。很多時候是地方政府大張旗鼓的招標,咨詢機構秒出方案,實體企業蜂擁投標,最后到了金融機構這里紛紛擱淺。近期的一個事件頗具代表性,成都路橋不惜承擔500萬違約金終止了一個82億的PPP項目,核心原因正是過不了金融機構這一關,這很可能成為一個趨勢,大量曾經熱炒的PPP項目可能因為融資難而關門大吉。 忍辱負重的金主
項目落地難真的是因為金融機構太摳門?顯然不是。任何一個金融機構都有權利做出投與不投的選擇,這是市場化的最基本原則。之所以大部分機構投出不信任票,是因為PPP項目本身存在問題。就像開頭的故事一樣,如果把PPP項目比作餐廳,那很多餐廳實在是讓人下不去手。
第一,餐廳環境不好:制度體系尚不健全,監管機構九龍治水,政策存在沖突。PPP相關政策密集出臺,制度體系逐步完善,但仍存在許多不足:一是上位法缺失,現存的多為部門規章條例,層級較低,法律效力不足,且九龍治水的情況下,很多部門的政策存在沖突之處。比如,之前鼓勵政府購買模式,結果87號文又緊急叫停,讓很多金融機構措手不及。二是契約意識匱乏,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履約能力有待提高。三是對金融機構保障機制尚屬空白,缺乏完善的收益保障和退出保障機制,金融機構利益無法保障。
第二,配套服務不全:PPP是一種公共產品的供給模式,但公共服務領域的很多配套改革嚴重滯后。PPP作為一項重要的投融資機制體制創新,可突破市場壟斷,放開市場準入,讓市場主體成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的主力,從而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但PPP配套改革還未跟上,對社會資本放開的領域有限,存在各類顯性或隱性門檻,同時配套政策還在制定中,尚不到位,使社會資本參與時十分被動,制約PPP發展。如市政公用相關領域價費體系較為模糊,下游價格改革不到位,多由政府定價,還未形成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加上財政補貼機制尚未完善,影響社會資本投資回報的合理測算。
第三,食材品質不佳:項目質量參差不齊,很多地方政府只想甩包袱,不愿意把好項目拿出來。中國用不到3年的時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PPP市場,財政部入庫16萬億,發改委推介三批項目6.37萬億,加上未入庫項目,保守估計可達30萬億。但是項目質量參差不齊,優質項目不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一些基層政府不舍得把“含金量”高、收益率高的“好”項目拿出來做PPP,而把一些資金來源少、回報率低的項目上報做PPP,預期收益率一般在6%左右,對金融機構來說是“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雞肋”;二是負責PPP項目方案設計的咨詢機構專業能力良莠不齊,PPP中介服務市場魚龍混雜,很多都是簡單的“復制粘貼”,難以做到客觀中立,切實為項目質量把關。從而導致金融機構可參與的項目有限,且需要耗費巨大的心力對項目質量進行甄別。
第四,廚師廚藝不精:社會資本多傾向于賺錢短期工程利潤,長期運營能力不夠。PPP項目大多包含了工程部分,施工企業不可或缺,也是提升PPP項目質量和效率的重要抓手。但是現階段參與PPP項目的社會資本多為大型央國企建筑企業,參與PPP的最大動力是賺取前期相對豐厚的施工利潤,傾向于建設期滿后退出,不參與項目運營階段。有的央企參與PPP項目時甚至明確提出“三不原則”——不出資、不占股、不增信。這對于金融機構明顯是不公平的,獲得的收益率偏低,但幾乎承擔全部的風險,收益風險不太匹配。
第五,顧客顧慮不少:現在過于依賴銀行,他們的資金期限短、希望剛兌,和PPP期限長、風險共擔的特點不符,結構性錯配。除了外部原因,金融機構自身參與PPP也存有許多顧慮:一是現在較為通行的模式是社會資本方中標后才開始接洽金融機構,在這個過程中,金融機構相對被動,實施方案批復后,項目的交易結構和邊界條件都已確定,難以修改;二是不同于傳統項目,PPP項目融資包含股權投資和債權投資兩部分,金融機構還是習慣于躺著掙利差,對增信要求較高,創新動力不足;三是金融機構大多是通過剛性兌付的負債吸收資金(包括本應是代客理財的資管產品),自然也希望他們所投的資產可以剛性兌付,不愿承擔太多風險,PPP項目期限長、收益低,銀行等短期資金為主的金融機構難以接受。
金主不是救世主,齊心改革才是正路
顧客進入餐廳用餐、買單,看上去是一個很簡單的過程,但背后需要監管機構、老板、廚師、服務員、供應商各方盡心盡責的努力,對PPP項目來說也是一樣,金融機構簽約只是幾分鐘的事,但真正要促成一個成功的PPP項目還需要政府、實體企業、中介機構各方的共同努力。
對監管機構來說,要加快頂層設計和協調,完善法律法規,建立監管體系,給金融機構更合理的保障。首先,應在國務院法制辦的統籌主導下,協調各部委利益,加速出臺PPP上位法,同時保證其他PPP政策法規的兼容性,避免重復和矛盾。其次,構建信用體系,對政府和社會資本的行為產生約束,切實保障PPP項目合同政府履約能力。最后,建立健全金融機構參與PPP項目的利益保障機制和退出保障機制,彌補對PPP融資支持的空白,保障金融機構參與PPP項目的合法權益。
對地方政府來說,要拿出適合PPP的好項目,在可承受的基礎上制定好配套政策,給金融機構更多元的選擇、更透明的信息。為了保障PPP項目質量,需要在項目前端積極發力,政府作為PPP項目的主要發起方和重要參與方,與社會資本是合作關系,而非競爭關系,故應保持開放的心態,拿出更多更優質的項目來做PPP,并適度讓利于社會資本。同步推進與PPP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創新和配套改革,營造一視同仁的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另外應加大信息公開力度,確保信息公開透明,為金融機構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對實體企業來說,要做真正的PPP,不要僅把PPP當作融資工具,必須提高運營管理能力,讓金融機構看到更廣闊的前景。實體企業作為PPP項目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應充分全面認識PPP模式,“收益共享、風險共擔”是PPP模式的核心要義,全生命周期合作是PPP模式的核心特征,運營是PPP模式的重要環節。故應全面參與PPP項目,致力于運營管理能力的提升,能夠與金融機構進行合理的收益和風險分配,增強PPP項目對金融機構的吸引力。
對中介機構來說,要做負責任的咨詢,珍惜自己的信譽,不顧后果的開藥方早晚會傷到自己。咨詢機構必須擺正自身定位,作為第三方機構,應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秉承實事求是的職業操守,進行PPP方案設計和評估論證,保證PPP項目切實可行。尤其應重點關注PPP項目績效考核,科學評估社會資本的運營成效,督促社會資本盡心盡責參與項目運作,切實提高PPP項目的質量和效率。
最后,金融機構自身也要改變躺著賺錢的慣性,加快改革創新,適應項目融資新模式。一是介入時點應適當前移,最好能在項目協商談判階段作為潛在金融機構提前介入,享有更多的話語權,確保合同簽署后完成融資交割。二是改革風控機制,創新融資工具。過去習慣依賴主體信用,尤其是政府信用擔保,未來要轉向項目信用,不能再用傳統的城投評價機制去評價PPP項目。應回歸項目本身,及時進行業務創新,開發PPP基金、PPP資產證券化等熱門金融工具多層次滿足PPP項目的融資需求。三是打破剛兌,讓金融機構回歸資管本質,金融機構和客戶共擔風險,順勢實現轉型。
來源:如是研究院
睿信方略堅持“注重實效 實現卓越”的服務理念,為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提供定制化課程、政策解讀、課題調研、干部培訓、邀請國家各部委專家學者進行授課等專業化服務。
睿信方略的核心優勢:通過定制化課程專注于為客戶提供系統培訓與咨詢業務解決方案。
我們和客戶一起,通過對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不斷改進,幫助客戶實現既定學習目標與學習能力的持續、穩定、健康的提升。
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17號國海廣場D座27層
電 話:010-59706310
傳 真:010-59706315
值班電話:010-53354778
郵 箱:amc@amcorg.org.cn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登的文章、數據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若有疑義,請與睿信方略辦公室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