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睿信方略財政與經濟專業委員會首席專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兼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國家發改委城市與小城鎮中心學術委員。管清友博士是李克強經濟學一詞中文概念的提出和闡述者。是最早系統闡述碳貨幣問題以及石油-美元體系的中國學者。管清友博士長期從事經濟與金融理論研究,在宏觀政策與改革、金融市場、世界能源格局、能源安全和能源政策、油價波動周期、氣候變化以及碳貨幣等方面具有獨到見解。
一 2018年全球宏觀研判
從虛到實 全球經濟動能轉向:從中心到外圍 2018年全球經濟有望延續復蘇勢頭。2018年初,全球經濟延續復蘇步伐,受全球增長勢頭加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月22日公布的《全球經濟展望》中進一步上調2018年和2019年的全球經濟增速預期0.2個百分點至3.9%。 歐洲與新興市場或成為2018年增長主力:2017年美國經濟帶動全球經濟復蘇,但2018年歐洲與新興市場復蘇動能激發,有望接棒美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一方面,美國經濟后勁不足。收緊的貨幣政策對美國經濟的負作用或開始顯現;特朗普稅改政策落地對于美國經濟短期內有一定提振,但對于美國長期經濟中樞的提升非常有限接近中性,美國居民消費后續擴張空間限。另一方面,歐洲正處于穩固和全面的復蘇周期。在家庭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雙輪拉動下,歐洲復蘇有望持續;新興市場2018年的增長動力來自持續的資金流入和逐漸回暖的貿易環境。
全球政策競爭轉向:從虛到實 貨幣政策的轉向的全球浪潮:從過去的“虛的貨幣政策的競爭”逐步轉向為“實的財政與結構性改革的競爭”。 2017年,美國加息節奏趨緊全年加息三次、英國加息一次、加拿大加息三次、歐元區利率決議縮減QE規模,2018年,美國加息仍將有3-4次,歐元區大概率完整退出QE,日本在不退出QE的情況下也開始提加息的可能性。
全球從2014年-2016年的貨幣放水+匯率貶值的競爭中走出,以2017年下半年為標志進入了貨幣趨緊+匯率升值+改革進程的較量。 全球:普遍貨幣緊縮+普遍利率上行+除美元外普遍升值+普遍推進結構性改革 全球地緣針對的轉向:從朝鮮到貿易 2017年全球合作的擔憂主要在美國朝鮮問題→2018年隨著朝美關系陡轉緩解,美國貿易單邊主義進入實質性摩擦 2018年特朗普的關鍵詞是“貿易摩擦”,為爭取11月中期選舉的必然響應,但實質影響有一定滯后性與較大的不確定性。 進展:美國自2017年年中開始,美國貿易政策逐步趨緊。談判方面,美國政府正在進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和美韓自由貿易協定重新談判,啟動美英自貿談判準備工作,研究美國與印太、非洲開展自貿談判的可行性。政策工具上,特朗普更多地使用貿易救濟工具,包括反傾銷、反補貼調查、301、201、232條款等。2018年初,美國政府依據201條款對進口太陽能板和家用洗衣機施加關稅和配額限制;依據232條款對鋁和鋼進口征收關稅,對進口自中國鋁合金板發起雙反調查等。 展望:在11月6日美國中期選舉壓力下,2018年美國對外貿易注定摩擦不斷,貿易政策收緊將成為美國全年政策主基調,為了保證選民支持,贏得11月中期大選兩院的多數席位,特朗普對待貿易態度強硬,其政治訴求強于真正的經濟訴求。短期內尚不影響實際的全球貿易增速,但加劇了未來不確定性,落地影響相對于“嘴上的政治”有一定的滯后性。
近期焦點:美擬對鋁鋼征收高關稅只是個起點? 對美國來說,征收高關稅可以減少貿易逆差增加就業但和多國貿易沖突將加劇,有提升下游經濟成本的風險。 對鋼鐵進口征收高關稅,主要針對加拿大、巴西、韓國和墨西哥的鋼鐵進口。2016年美國從以上國家進口鋼鐵的數量分別占鋼鐵進口總量的16.1%、13%、10.2%和9%,中國占比僅為2.2%。對鋁進口征收高關稅,主要針對加拿大、俄羅斯、中國和阿拉伯的鋁進口。2016年美國從加拿大、俄羅斯、阿拉伯和中國進口鋁分別占其進口總量的46.5%、12.7%、9.4%和8.9%。 雖然美國對鋼鐵和鋁進口征收高關稅可以保護本國鋼鐵和鋁行業的就業,縮小貿易逆差。但這一政策會激化美國和多國的貿易關系(尤其是加拿大、巴西、韓國、中國等其主要貿易伙伴),與此同時也會增加本國鋼鐵、鋁的進口成本。
對中國來說,高關稅對鋁行業的沖擊大于鋼鐵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將加劇 由于中國鋼鐵對美出口占比不足2%,但鋁及其制品對美出口占比則高達16.57%。所以如果美擬對鋼鐵和鋁進口征收較高關稅對我國鋁出口行業的影響大于鋼鐵行業。 預計我國今年與美國貿易摩擦將繼續增多。從行業來看,如果美國進一步施加貿易保護主義壓力,國內一些貿易順差大、出口對美依賴度又高的行業影響較大,按照世界海關組織HS商品分類標準,如機械、家電、家具、玩具、鞋靴、服裝等行業壓力增加。
二 2018年國內宏觀研判
從供給到需求 把握宏觀的邏輯主線:從供給走向需求 2015-2017年:供給是主導 供給側:去產能加碼推進,供給側收縮明顯。 需求側:由于地產、出口、前期ppp項目存量投資等韌性,需求不弱。 結果: 供不應求,PPI走高,工業企業利潤修復,名義GDP走高,產能利用率提升、行業集中度提。
2018年-未來:需求是主導 供給側:供給側推進常態化,供給側小幅收縮至穩定。 需求側:前期多元韌性走弱,需求顯疲軟 結果: 需求疲軟比較確定的趨勢下,盈利取決于供給需求二者的相對速度,目前來看需求走弱的影響或大于供給側的常態化小幅收縮,大宗價格難有新高,PPI延續下行,名義GDP將會回落。 2018年去產能目標明顯低于過去三年的推進速度 總量上看:2017年的四個韌性都有所弱化,2018年需求走弱:
1、統計因素:供給側改革邊際放緩,規下企業沖擊減弱
2、出口因素:全球貿易復蘇延續,出口邊際拉動力減弱
3、庫存周期:2017年二季度從補庫轉向去庫,將延續至2018年
4、地產投資:銷售轉負拖累地產投資,慢下的可能性大于快下
三 2018年主要宏觀數據預測
增長:經濟整體平穩,投資小下行,消費平穩,出口持續回暖 通脹:通脹前高后低,全年溫和2.3% 結構上看:投資結構中,對上游周期的拉動系數弱化 問題:看上去需求總量回落的也不多,GDP還是預估有6.6%,但需要注意的是,總量回落伴隨著拉動系數減弱,二者疊加出來的對于上游的影響就會顯著了。 地產投資:建安貢獻僅不到一半的地產增速,一樣的地產投資其對上游的拉動系數弱化。雖然在數字上的變動不大(2017年的7%回落至5.5%左右),但是對于真正的上游周期拉動力是減弱的。地產投資=建安費用+土地購置費,2016年6.9%的地產增速中80%左右都是由建安拉動的,20%是土地購置費。2017年建安拉動回落至40%(2.8/7)左右,土地購置費占了60%,但是土地購置費計入名義地產投資只是個統計方式的問題,購置費本身對上游周期等并沒有拉動系數。 基建投資:基建或也將呈現高端化的趨勢,符合國家通信、光纜等方向的基建投資或占比提升,對上游拉動系數最大的鐵公機占比下滑。在強調質量優先于質量的背景下,無論從政府工作目標提及的投資量還是實際的月度國家鐵路投資同比數據,都表現出明顯的下滑,即便是基建投資同比增速下滑有限,但是鐵公機占比下滑后,其對上游周期的拉動力也將是減弱的。
政經上看:質量優先于數量 高質需求牽引高質供給 十九大報告中已明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1、財政支出平均化:過去年底突擊花錢,第二年兩會后開春是投資落地高峰,由于預算法的落地,地方已經開始支出平均化,后續突擊花錢造成的次年春季投資高峰恐有所弱化。 2、官員的績效排序發生變化,GDP為綱的現象會有所弱化:在控制地方債務同時主張質量為先的大背景下,經濟已經從明顯的短缺型經濟過渡到存量經濟,過去GDP是官員晉升的唯一績效,未來官員的績效將會更為復雜,包括債務的防控、風險的化解、環保的實施,增長的底線是穩定當地就業的即可,上層對于經濟波動的忍耐度明顯增強。
例子:年初多地地鐵項目被叫停,其實是對過去大干快上的一種施壓。 近期焦點:1-2月地產投資為何走高?韌性難持續 地產投資反彈。1-2月地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9.9%,提高2.9個百分點。 地產投資數據為何增速加快?
第一,價格因素對地產投資上行起到一定的拉動作用。地產投資是名義變量,雖然1-2月份新開工面積(2.9%)和施工面積(1.5%)累計同比較去年均有下降,但鋼鐵和水泥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處于高位。價格因素導致成本上漲,拉動地產投資上行。
第二,或與去年拿地大增,土地購置費延期償付有關。地產投資主要取決于建安費用和其他費用(土地購置費占較大比重),分別通過“銷售—融資—新開工—建安費用”和“銷售—融資—拿地—土地購置費”兩個鏈條傳導。因此,我們分別從建安費用和土地購置費兩個方面來分析地產投資超預期增長的原因。 首先來看建安費用。銷售下滑,融資趨緊,施工下降,新開工回落,制約了建安費用的增加。如果剔除價格因素,2017年拿地大增通過建安費用來拉動地產投資的效應并不顯著。 再來看土地購置費。2017年拿地后,通常情況下土地購置費會分期償付,在一年內償付完畢,因此,我們認為2018年1-2月地產投資超預期反彈,或與去年拿地大增,土地購置費延期償付有關,但是土地購置費不計入GDP,于經濟而言是沒有實際拉動系數的。
第三,PSL大量投放支持棚改,支撐投資上行。從地產銷售結構來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商品房銷售額同比均超2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5.3%),東部地區銷售額同比僅為6.7%。年初PSL的大量投放支持了棚改貨幣化安置,對年初投資形成支撐。
第四,春節錯位因素也可能導致地產投資同比偏高。今年春節較晚,因此,春節假期對地產投資的影響與往年相比相對滯后,或導致地產投資同比偏高。
四 2018年地產投資面臨一個支撐三個挑戰
2018年房地產投資將面臨一個支撐,三個挑戰。
一個支撐是2017年拿地大增的支撐,2018年新開工有望保持高位。
三個挑戰:
一是外部融資環境趨緊,房企資金端面臨挑戰;
二是拿地的拉動作用減弱,住房長效機制提高低價的租賃用地占比,降低了拿地成本。
三是PPI同比回落帶來的價格因素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