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亚洲电影天堂_jjzz网站_欧美特黄片,_啪啪国产视频_搞黄网站

值班電話:010—5335 4778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專家觀點首頁 > 專家團隊 > 專家觀點

羅金輝:中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轉型的思考

作者:

羅金輝,中信銀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副總裁,國家“千人計劃”創新人才,曾擔任中國工商銀行總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交通銀行總行資產管理部副總裁。倫敦經濟學院(LSE)金融學博士。在海外著名基金管理公司長期工作, 對全球資產配置有深入研究,并在《資產管理研究》、《歐洲金融研究》等國際學術雜志發表多篇有關國際匯率、全球資產配置及投資組合管理的專業論文。曾先后供職于巴克萊全球投資公司(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和共同基金資產管理公司(Old Mutual Asset Managers),任投資分析師、基金經理和投資主管。主要從事對沖基金、共同基金及養老金的投資和管理工作。



近年來,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快速發展,在滿足居民和企業的投融資需求、改善社會融資結構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業務發展不規范、剛性兌付等問題,為了防范其所帶來的潛在風險,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健康發展,監管層出臺了一系列措施,2017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牽頭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開啟了建立資產管理行業統一監管框架的進程。2018年3月《指導意見》獲得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在此背景下,資產管理行業回歸“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本源已成為各界共識。

然而,因受過往經驗的影響,“回歸本源”對于金融從業者、監管者、投資者等不同市場參與者而言有不同的內涵和理解。尤其是對于脫胎于傳統商業銀行體系的銀行資管而言,將轉型的方向和目標定位于“回歸本源”需要有更為準確的定義。總結國際上成熟市場經驗,回歸資管本源須滿足四個關鍵性標準:一是投資人承擔投資風險并獲得產品投資的收益,即產品凈值化;二是管理人收取管理費用,須做到盡職盡責但不承擔投資風險,即無剛性兌付;三是投資人與投資人之間、投資人與管理人之間不能存在利益輸送和利益沖突;四是產品所對應財產與管理人財產完全隔離,一般前者由第三方獨立托管。銀行資產管理業務轉型若滿足這四個標準,自然就回歸了“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本源,其轉型也將會產生四種效果:第一,投資風險由投資人承擔,風險不再聚集在銀行體系內,極大降低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第二,商業銀行和其資產管理業務在經營風險上徹底隔離,從根本上解決二者利益沖突的問題,銀行通過設立獨立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是國際市場上最常見的解決方案;第三,資管業務不再依靠銀行信用作為背書,剛性兌付被徹底打破;第四,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空間被打開,規模上有可能超過商業銀行本身,這種情況在國際上十分普遍。

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轉型的具體工作

首先,產品體系的轉型將是商業銀行資管業務轉型最顯著的部分。銀行理財規模接近30萬億元,龐大的理財業務看似產品種類繁多,但實際上產品同質化程度非常嚴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具有預期收益和隱形剛兌的特點,導致市場對產品的選擇標準僅表現為期限和價格兩個因素,這是銀行理財產品同質化高的根本原因。資管新規實施之后,將促使銀行資管產品更為豐富。從目前趨勢來看,以下幾類產品最有可能成為發展重點:第一是類貨幣基金產品,該類產品是投資者喜愛的流動性管理工具,具有凈值化、高流動性、風險和收益均較低的特點,或將成為銀行理財的主流產品。第二類是以債券、股票和其他標準化資產為基礎形成的各種組合,資管機構可根據投資者不同風險偏好,按不同比例和策略投資于標準化基礎資產,形成具有不同風險收益特征的產品。這類產品的特征是更多元化,產品的投資范圍、投資理念、投資收益、開放周期等都將成為投資者選擇產品所考量的因素。例如,一個投資債券的理財產品,它采用投資于高等級債券還是投資于高收益債券的策略,將成為投資者做出選擇的重要因素。第三類是訂制化的私募產品,其投資策略、投資范圍、開放周期和申贖安排都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只要符合監管要求并與投資人達成一致,既可投資于高流動性的二級市場,又可投資于低流動性的一級市場、債權或股權項目、不動產,還可投資于海外市場等。第四類是被動型產品。目前銀行理財基本以主動型產品為主,未來工具類的被動型產品則或將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類產品的開發需要強大的資產管理能力、分銷渠道、流動性管理能力,這正是銀行資管所擅長的。這類產品透明度高,投資者對投資風險和收益預期易于理解,通過這類產品,銀行資管可以為機構客戶提供一攬子高效的投資服務。

其次,要著力于投資決策體系的轉型。目前投資者判斷銀行理財產品的可靠性主要看產品發行機構而不是產品本身。未來資產管理業務將是以一個個產品為基礎的業務架構,投資者將更關注產品本身的投資邏輯、投資范圍、管理人團隊等,對產品投資團隊、投資邏輯和決策方法的關注度將超過對管理機構本身。對于機構而言,未來產品的投資決策過程須在具體的產品投資團隊中完成,而不是管理機構的某個部門對所有產品集中審批,這與傳統商業銀行的投資決策過程有極大差異。這種新體系下資產管理機構將更著重于業務的合規性、平臺的支持和品牌建設。基于產品的投資決策流程將有助于改變銀行理財產品依賴銀行信用而無法打破隱性剛兌的局面。因此,未來當產品體系發生變化的時候,相應的投資決策流程和方法也須隨之改變,將更為精細化。

再次,須重塑銀行理財的銷售體系。第一,商業銀行雖有強大的分銷體系,但長期以來大部分理財產品被當成存款替代品,銷售好壞更多地取決于存款與理財在銀行內部的考核權重,銷售被簡單化了。理財銷售隊伍的能力也并未能得到錘煉。從客戶角度看,由于存在隱形剛兌,客戶投資銀行理財只需考慮產品期限和收益率,極少考慮產品的投資范圍、投資理念、管理團隊業績及風險收益特征等。因此,當理財產品退去銀行信用的擔保,產品投資風險完全由客戶承擔時,客戶將面臨很大心理調整。銀行理財銷售隊伍也須學習利用更為復雜的產品體系去滿足不同風險偏好的目標客戶,須在精細化客戶區分度管理的同時提升銷售隊伍的專業能力。第二,目前銀行一般只銷售自家理財產品,理財業務隸屬于母行,銀行擔心銷售他行理財產品會導致本行客戶流失。這與成熟市場的實踐截然相反,一家銀行要盡量避免只賣自家理財產品,否則很難解決利益沖突的問題。因此只有當銀行資管從母行獨立出來,其產品才可能被其他銀行銷售渠道所接受。若銀行仍只賣自家理財產品,最后免不了還會落入為理財產品投資風險買單的困境。因此,轉型之后,一家好的銀行系資產管理公司的產品應該由多家銀行來銷售,銀行資管也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加大直銷體系建設,而實現這一點則需要根本觀念的改變。

最后,完善運營和系統建設也頗為關鍵。從運營上看,實現獨立的運行體系并非難事,基金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信托公司都已實現。目前為了實現資源共享,很多銀行資管業務的會計系統、后臺清算系統仍和母行共享,這與自營代客分離的原則不符,須引起重視。從系統建設方面看,多數銀行對資管系統的投入不足,導致銀行資管信息技術系統在估值、交易、投資分析、組合管理、風險管理等方面都落后于業務發展。未來,強大、可靠的IT系統恰恰是一家資管機構核心競爭力之一,尤其是隨著產品形態的多樣化和特色化,為及時應對市場環境和客戶需求的快速變化,更需要強大的IT系統來支持產品和業務體系的快速迭代。

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轉型面臨的難點與建議

首先,最大的難點在于慣性思維。中國銀行業資產管理業務從誕生之日起就有明顯期限錯配、隱性剛兌和類銀行存款的特點,銀行管理層和資管業務人員對“銀行理財”的認識或多或少都來源于歷史經驗,難以完全擺脫傳統業務模式的慣性思維。面對資管新政所規范和鼓勵的一套和以往不同理念、不同業務邏輯的商業模式,要擺脫思維定式并非易事。

其次,轉型的難點還在于理清資產管理部門和母行的責權利關系。現行業務體系下銀行資管業務大都同母行的條線部門及分行存在某種形式的影子考核關系,在產品銷售、投資及風險處置等方面都與母行自身表內經營有各種聯系。資管新規將推動銀行資產管理業務逐步走向獨立,但轉型初期銀行資管業務的發展仍離不開母行的大力支持。因此,重新定位和劃分與母行(特別是與各分行)的業務和利益邊界仍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再次,轉型的痛點在于龐大的存量業務如何處理。歷史形成的龐大銀行理財底層資產多以固定收益為主,在傳統期限錯配和剛性兌付業務模式下,銀行理財在利率上行階段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賬面浮虧。一般而言,傳統模式在持續經營過程中只要使資產組合的靜態收益率覆蓋其成本,則經營就是健康穩定的。然而隨著資管新規的實施,傳統模式持續經營的預期將被打破,過渡期結束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存量資產浮虧問題也是一大挑戰。此外,龐大的存量業務還帶來了巨量投后管理工作,各家銀行在資產管理業務上的投入普遍不足,資產管理部門在維持存量業務正常運轉的同時很難投入更多資源開發新的產品體系、構建新的投資決策流程和銷售體系,應對轉型往往顯得力不從心。銀行最高決策者需從戰略上認識這一點,引入足夠的資源來應對挑戰。

最后,銀行資管順利轉型有賴于新監管政策保駕護航。過去監管部門已制定了一整套相對完善的銀行理財監管規則,其中很多是針對傳統業務模式下的問題和弊端的。伴隨銀行資管轉型,監管部門也須重新梳理現存規則體系,平衡過渡期內新舊業務交替的需要,及時廢止那些在資管新規下成為多余且不利于資管業務轉型的規則。例如,《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理財資金投資于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余額在任何時點均不能超過理財產品余額的35%及商業銀行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披露總資產的4%。未來新業務體系下,若非標的投資沒有期限錯配,產品風險都由客戶承擔,資產管理業務將真正獨立于銀行表內的經營,與銀行總資產規模無關,規則就要做必要調整。因此,監管部門在制定監管細則時要充分考慮到新細則在堵住舊業務風險的同時還要有一定培育新業務的功能,做到“疏堵結合”。若不能為符合資管本源的新業務開綠燈,只是監管層層疊加,將不利于促進資產管理行業的轉型發展。因此,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涅槃和蛻變很大程度上依賴資管新規下監管細則的保駕護航。



睿信方略研究院(英文名稱為Acme Research Institute)是一家獨立的政策研究與咨詢機構。致力于為中國各級政府和國內外企業提供具有前瞻性、創新性和實操性的研究咨詢服務。

主要研究領域有:國家宏觀戰略、區域經濟、城市化、產業發展和政策、企業戰略與投資決策。

研究院不斷探索完善有利于社會智庫發展的機制和運行模式,將研究與咨詢有機結合,成為國內智庫中具有市場化特色和活力的新型智庫。

睿信方略研究院培訓中心主要職能:承接政府和企業委托,舉辦多種形式的研討會、專題講座、培訓班、邀請國家各部委專家出席授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