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敏:現任國務院參事、中國經濟50人成員、國務院扶貧辦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亞洲開發銀行前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武漢大學、曁南大學兼職教授。
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要從教育抓起
我國的“扶貧成績單”讓每一個國人自豪。湯敏也感嘆,我國精準扶貧成績在人類扶貧史上是空前絕后的,但他深知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要從教育抓起。
扶貧工作有兩個重要抓手:一個是提高貧困家庭收入,另一個是讓下一代得到良好的教育。如今的扶貧工作迎來攻堅期,阻斷貧困代代相傳需要依靠高質量的教育,采用現代互聯網技術等措施是彌補城鄉教育不均衡的重要途徑。
追求教育公平是永久的社會話題,是人類的夙愿。《慕課革命:互聯網如何變革教育?》的序言中說:教育公平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在享受公共教育資源時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對待,包括教育機會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質量公平。實現教育機會與教育過程的公平,相對容易,但達到教育質量的公平,絕非易事,這也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挑戰。教學質量、師資水平是影響教育公平的核心。”
教師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關鍵力量。綜合而言,實現教育公平,一方面需要黨和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形成教育公平的制度環境,促進教育公平公正;另一方面,需要全面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為實現教育公平奠定基礎。湯敏對教師綜合素養的重要性進行了深入思考。他指出,“教師的職業道德水準直接影響學生健康成長,高尚的教師職業道德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前提。教師是學校關鍵性的教育資源,師資專業業務素養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關鍵;而為適應教育變革,尊重學生多樣化而采取多種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渠道。”
貧困地區的師資問題讓人充滿憂慮。師資不足、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是影響我國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廣大鄉村地區,基礎設施不健全,學校教學與管理任務繁重,學習鍛煉機會很少,信息不暢,使得地區教師綜合能力與城市教師之間差距逐漸拉大,貧困地區也很難留下好老師。師資問題使得貧困地區很多學科無法開設,有限師資名額首先分配給語文、數學。傳統教育扶貧的一種普遍方式是讓發達地區的教師到貧困地區進行支教,但這種方式可持續性不強;另一種是將貧困地區教師送入高校培訓,但成本高昂且效果并不十分顯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了解決這些瓶頸的希望,“‘互聯網+教育’的扶貧方式有望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為實現教育公平注入新活力。”
“慕課”重建教育生態。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即“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簡稱。我在《慕課革命:互聯網如何變革教育?》中表示,慕課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有效形式。作為一種嶄新的教育和學習方式,慕課正在打破學校之間的隔墻,讓更多的人分享優質教育資源。慕課是幫助人們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手段。慕課的涌現,將使學習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使終身學習成為每個人身邊的事實,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慕課將成為紓解我國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途徑。慕課的推廣,有利于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將畢業生培養成為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有效應對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緩解結構性矛盾。
慕課可讓任何有學習愿望的人能夠高效率地利用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進行低成本,甚至免費的學習;為解決師資問題貢獻重要力量,實現師生共成長,是促進教育公平的新機會。慕課目前的試點模式與慕課真正模式表現效果還存在較大差距,其發展還需要頂層設計的指導,讓優秀教育資源盡可能惠及每一個地區,盡早改變貧困地區的教學模式,提升教育質量。
數字鴻溝、知識鴻溝、技術鴻溝都來于教育鴻溝
培養人才的創新能力是教育的關鍵。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時代對人才綜合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大批創新人才,多元化的人才日益成為競爭核心要素。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途徑,傳統的教學內容與模式需要適應信息化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因為數字鴻溝、知識鴻溝、技術鴻溝都來源于教育鴻溝。因此,湯敏坦言,教育需要一場變革。
互聯網教育的出現,有可能讓創新不夠、教育不公的問題迎刃而解。譬如,學習不受時空限制,創新了學校、教師與學生發展新模式,讓人才的評價體系更加完整。為了解決教育公平問題,湯敏所在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與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一起開始了名為“雙師教學”教學實驗,并邀請北京師范大學的教育專家全程跟蹤評估試點項目的成果。
“雙師教學”實驗靈感來源于2013年“神舟十號”的太空授課活動。航天員王亞平等在“天宮一號”上通過電視直播,給全國中小學生上了一堂世界教育史上學生最多、規模最大、教學形式與手段最特別的課--一名教師同時給8萬余所中小學的6000余萬名學生上課。受此啟發,開始籌劃一個新型遠程網絡教育項目,將全國好學校的課程送到偏遠鄉村學校中去。
我們每天錄制人大附中老師的講課并放到網上,當天晚上鄉村老師對人大附中課中超出鄉村學校需求的部分進行必要剪裁,一般把45分鐘的課剪裁到30分鐘左右。第二天在鄉村課堂上播放錄像。當視頻中人大附中老師提問人大附中學生時,現場鄉村老師把視頻停下來,讓當地學生來回答人大附中老師的問題。如果學生都答對了,就繼續放視頻。如果沒答對,現場老師就會用幾分鐘把這個概念講一遍。”
“雙師教學”實驗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參與活動的師生均受益良多。根據中央財經大學一國際團隊對這一項目三年的追蹤評估,初中進校時實驗班和控制對比班的考試成績幾乎完全一樣,三年后的中考成績試驗班平均分比控制班整整高出了二十分。學生除了學習成績大大提高,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更有意義的是,我們發現參與試驗的鄉村老師受益更大。
為了進一步呈現這種“新師徒制”的特征,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2015年初開辦的名為“戴你唱歌”超級聲樂慕課。戴老師每周一三五請一個青年歌手做示范并親自點評。這樣每節課25分鐘的視頻,一年多時間收獲了高達4億多人次的點擊量,每周都有近千萬人跟著戴老師學唱歌。新師徒制為終身教育提供了新渠道,改變教育模式,擴大教育規模,弱化空間、時間限制;“徒”選“師”自由度增加,選擇范圍增大,同時與多個老師學習,博采眾長;交互性增強,健全激勵機制等。
互聯網、人工智能與教育的關系是我十分關注的話題。通過人工智能的分析,挑選合適的師傅,通過數據分析幫助師傅更好地教授知識;對徒弟們進行大數據分析,分析其特點、個性化需要等。譬如,IBM的沃森正在進入教育領域,對上海外國語學校實驗學生的英語語音進行分析,可在學生拼讀完后立刻逐字逐句地指出發音問題與改正方法。
每個人都要在知識快速迭代中建立終身學習理念
社會發展對人們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新要求,每個人都要在知識快速迭代中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湯敏說:“知識本身在科技大發展的時代就處在迅速演化中,大家所掌握的知識也在不斷迭代更新。而終身教育強調人的一生必須不間斷地接受教育和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保持應變能力。對于生活在信息時代的我們來說,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是當務之急。從兩千多年前莊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到今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終身教育的理念符合時代、社會及個人的需求,一經提出便獲得全世界的共鳴,逐漸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符合學習型社會建設的要求。社會發展的知識化進程及形態構成了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的現實依據,學習型社會更充分而準確地體現了社會發展形態的轉型特征。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是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也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任務。建立一個有效的、低成本的、多樣化的終身教育體系的國家,能在新經濟的激烈競爭中不斷靈活轉身,立于不敗之地。
眾所周知,終身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僅會形成體系化的形態,而且要求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湯敏解釋說:“終身教育成為國際化的學習和教育理念,發展終身教育成為許多國家的戰略選擇。從20世紀末開始,我們黨和政府確立了構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目標,同時為推進終身學習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但現有的教育體系基本上是為在校中小學生、大學生設計和服務的,MBA、EMBA教育服務的對象也是很有限的;當今社會人們的學習多呈現碎片化、非系統化特征,這與知識更新速率不匹配,也滿足不了社會需求。終身教育的發展亟待遵循發展規律,提高精準度和有效性,滿足實踐需要。”
終身學習對教師提出新要求。終身學習的能力既是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也是教育變革對教師職業角色提出的要求。每位教師都必須具備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斷提高自我素質,更新教育觀念、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湯敏說:“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老師們感受到了壓力,現在的孩子可以在網絡上看到其他老師授課,并提出不同問題,不再局限于一個老師的教學,知識的教授有了對照。而且,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運用,讓大數據統計配合深度教學與學習,學生在面對科技載體時也不會有心理壓力。”
為促進我國教育發展貢獻良多:動員組織城市優秀退休教師作為主體志愿者,參與“常青義教”公益活動,旨在助力農村貧困地區辦學水平與教師素質的提升;面向打工子女和農村兒童的“千千樹幼兒園”活動;為鄉村學生配發平板電腦,實現課前預習、翻轉課堂模式的“電子書包項目”;借助網絡平臺有效利用教育資源,全面提升師資綜合素養的“青椒計劃”,等等。堅信互聯網時代為教育發展提供了巨大契機,教育必定朝著更加公平而有質量、更加創新而惠及大眾的方向發展。
來源:《教育家》雜志
睿信方略研究院(英文名稱為Acme Research Institute)是一家獨立的政策研究與咨詢機構。致力于為中國各級政府和國內外企業提供具有前瞻性、創新性和實操性的研究咨詢服務。
主要研究領域有:國家宏觀戰略、區域經濟、城市化、產業發展和政策、企業戰略與投資決策。
研究院不斷探索完善有利于社會智庫發展的機制和運行模式,將研究與咨詢有機結合,成為國內智庫中具有市場化特色和活力的新型智庫。
睿信方略研究院培訓中心主要職能:承接政府和企業委托,舉辦多種形式的研討會、專題講座、培訓班、邀請國家各部委專家出席授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