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軍:中央黨校(國際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博導;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際問題學者。曾赴日本外務省國際問題研究所、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從事客座研究工作。
重要研究領域:中國國際戰略、大國關系、中國外交史、外交學、國際政治理論、東南亞問題等近年來鎖座的實證研究集中于中國能源與環境安全研究、氣候變化問題研究、中國領土主權研究等,經常接受委托參加中央交辦的中長期或應急課題研究。迄今為止計有數十萬字學術著述,一百萬字以上的翻譯作品及數百萬字的編著成果問世。
中美關系只能搞好,不能搞壞
2018年全面向好的周邊關系,無疑對中國外交大棋盤中的大國關系,尤其是中美關系起到了制動和牽引作用。中美關系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中之重,也已經成為全球穩定與繁榮的支柱。
當前的中美關系正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也正在經歷重大的戰略轉型。反建制派的特朗普政府明確將“美國優先”作為核心施政理念。在美國深度調整內外政策的同時,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政策日趨消極。從2017年12月到2018年2月,特朗普政府相繼推出《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防戰略報告》《核態勢審議報告》。這三份報告都將中國定性為“戰略競爭對手”或主要威脅。2018年10月4日,美國副總統彭斯在哈德遜研究所就美國政府的中國政策發表極具冷戰色彩的演說。這些情形反映出過去幾年美國朝野對華政策大辯論基本結束,美國戰略界或許正在形成新的“中國觀”。中美關系似乎正處于某個歷史“臨界點”,趨向于敏感與不確定。
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巨大的進步,根本改變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位置,也使中美關系發生本質性的變化。中國崛起已成歷史必然趨勢,一個新的中美關系格局正在形成。中美關系中新的結構性矛盾開始顯現,相互依存繼續深化的同時,相互競爭關系日趨明顯。中美關系的緊張和摩擦有可能成為新常態,長期構成中美關系壓艙石的經貿關系現在反而率先成為博弈焦點。今年春天以來,中美經貿摩擦的持續發展,引發整個世界對中美關系和世界經濟前景的擔憂。中美關系需要構建新的平衡。
面對今年春天以來美方挑起的貿易摩擦,中方堅定捍衛國家利益、民族尊嚴和發展權利,堅定奉行相互尊重、平等誠信的對話解決方式。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阿根廷G20峰會期間實現會晤,雙方進行了深入戰略溝通,同意在互惠互利基礎上拓展合作,在相互尊重基礎上管控分歧,共同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系,為推動中美關系健康發展做出了規劃。這是中美關系處于重要關頭的一次關鍵會晤,為今后一個時期中美關系發展做出規劃,指明了方向,向外界釋放了積極信號,表明中美雙方重視彼此之間的關系,都有解決問題的誠意,是對中美關系的“再確認”。合作是中美雙方最好的選擇。中美雙方向世界傳遞出積極信息,表現出兩國關系的成熟,也展現了領導人的智慧。
中美作為世界最大兩個經濟體,經貿往來十分密切,相互依賴。雙方在經貿領域存在一些分歧是完全正常的,關鍵是要本著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精神妥善管控,并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中美經濟的體量和關系的復雜性,使得要從根本上解決中美之間的經貿矛盾,重構中美經貿關系再平衡,尚任重道遠。中美雙方要珍視這來之不易的重要一步,以更從容淡定理性的心態積極應對。從某種意義上說,貿易摩擦這件事應對得當、處理得好,有可能形成一種倒逼機制,促進中國加快調整自己的經濟結構,推動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越是遇到困難越要開放,越要加快改革。
此輪中美貿易摩擦的突發和解決問題的困難性、復雜性表明,中美關系已從40多年以來已經熟悉的交往路徑,開始駛入一個不那么熟悉甚至陌生的路徑。以往的經驗和路徑不再好用,自然加深彼此戰略猜忌,加大戰略試錯風險。中美關系有可能進入了一個相互試錯的特殊時期,這種局面甚至有可能貫穿我未來新“兩步走”的整個歷史時期,清楚地顯示出中國在現行國際體系中實現和平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復雜性與艱巨性。面對美國戰略界在對華政策方面日益顯著的焦慮感,以及特朗普政府對中國不斷加碼的“競爭”壓力,中國須凝神聚氣、謙虛謹慎、保持定力,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不被對方拖入短視和魯莽沖突的模式,不隨對方跳入“修昔底德陷阱”“金德伯格陷阱”或其他什么“坑”,盡量避免犯錯,絕不犯戰略性、顛覆性錯誤。發展中美關系需要戰略耐心,需始終把控戰略大局和路徑引領。中美關系只能搞好,不能搞壞,因為中美關系不僅是雙邊外交的基石,也依舊是世界穩定與發展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放眼世界,中國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央對于我國仍處于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沒有改變。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大勢。中國將始終是全球共同開放的重要推動者,中國將始終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動力源,中國將始終是各國拓展商機的活力大市場,中國將始終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積極貢獻者。
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