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五刑不如一恥—— 中國文化中的廉恥觀
作者:
王 杰: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
廉恥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集中探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廉恥觀,梳理了傳統廉恥文化的內涵和發展脈絡,并通過典型案例揭示傳統廉恥文化是如何對古代官員的自律發生作用的。研究傳統廉恥文化有助于培養公眾的廉恥感,讓公眾更加知恥明辱,對當代道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新形勢下的道德建設需要傳統廉恥文化的滋養。要培養社會公眾的廉恥心,需要發揮國家、社會、公民等多個層面的力量。
中國傳統文化一向強調廉恥,其中不少優秀思想資源,仍然大有裨益于今天的道德建設。
恥,就是羞恥之心,亦羞恥之能力也。如果說廉能讓人有所不取,那么恥則會讓人有所不為。明代大學者呂坤指出:“五刑不如一恥。”再嚴酷的刑罰,也不如讓人懂得一個“恥”字。在社會治理中,教育人們懂得廉恥要比使用刑罰更有效。人們的道德水平提高了,知道了什么叫羞恥,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就能明辨是非,就會有行為底線,這遠比犯法后再處罰更有效。孔子講:“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如果僅僅用政令來治理百姓,以刑罰來整頓他們,百姓雖能免于犯罪,但卻不知行為是可恥的;如果用道德來引導百姓,用禮樂教化來教育他們,百姓便有羞恥之心,就能端正自己的言行,進而自覺地有所不為,自覺地避免犯罪。
1 廉恥文化的發展脈絡
中華文明高度重視禮、義、廉、恥等道德品質。王岐山同志指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文明的基因。”我國傳統文化始終把“知恥”當作做人的底線和自我修養的起點。子貢問孔子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孔子說:“行己有恥。” 這四個字振聾發聵。一個沒有廉恥的人,就會肆無忌憚,任意妄為,對社會秩序破壞力巨大。人只有對自己的言行有羞恥之心,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有所為有所不為。孔子還指出:“知恥近乎勇”,知道羞恥,已經接近了勇敢。一個人勇于知恥,便可以反省自責,把恥轉化為奮發向上的動力。孟子把具備這種知恥感的“羞惡之心”作為人與生俱來的內在屬性,視之為人之所以為人的依據。他說:“恥之于人,大矣。”恥感對于一個人來說,意義特別重大;“無羞惡之心,非人也”,一個人沒有羞恥之心,就不能算作是人。“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一個人不可以沒有羞恥感,如果一個人連羞恥都不知道,那真是徹底的無恥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于廉恥的理解有三個重點。
一是重視廉恥對人的行為的約束作用,強調廉恥是做人的基本底線
隋代王通在《文中子》中說:“痛莫大于不聞過,辱莫大于不知恥”,人最大的病痛在于聽不到和聽不進批評自己錯誤的意見,最大的恥辱就是不知羞恥。南宋大儒朱熹認為:“人須是有廉恥。恥就是羞惡之心。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一個人有了羞恥心,就會不去做那些不該做的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說:“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恥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這種地步,那么,災禍、失敗、逆亂、死亡,也就都隨之而來了。康有為認為:“人之有所不為,皆賴有恥之心,若無恥心,則無事不可為矣。”人之所以能夠有所不為,都是因為知道羞恥,如果沒有羞恥之心,那么什么事都干得出來。
二是強調廉恥文化在社會禮儀教化中的重要性
《淮南子》指出:“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儀,廉恥不立。”民眾沒有廉恥之心,那么就無法治理,不通過禮儀教化,那么民眾的廉恥心就難以建立。顧炎武說:“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 周代以下各個朝代的社會風氣衰敗,禮義被拋棄,廉恥被放在一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康有為說:“風俗之美,在養民知恥。恥者,治教之大端。” 良好的社會風氣,在于培養民眾的知恥心。知恥心的培養,是社會教化的最重要方面。
三是重視士人、士大夫等社會上層人士的知恥心
宋代歐陽修也把廉恥看做是“士君子之大節”。明代羅仲素說:“廉恥者,士人之美節;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廉恥是士人的節操,社會風氣是天下的大事;政府有教化,士人便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天下才有良風美俗。清代龔自珍指出:“士皆知有恥,國家永無恥矣;士不知恥,為國之大恥。”一個國家的士人都知道羞恥,那么這個國家永遠不會有恥辱;如果連士人也不知道羞恥了,那就是這個國家最大的恥辱。
在廉恥文化的感召下,歷史上涌現出無數仁人志士,嚴義利之辨,有所為有所不為。從商末周初伯夷叔齊餓死不食周粟,到東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從東漢太學生和亂政的宦官做堅決斗爭,再到明代東林黨人“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從民族英雄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再到抗戰中抵制日本帝國主義的誘降,拒絕出任偽官的仁人志士。廉恥文化一直是華夏文明世代傳承的核心價值。被康熙帝贊譽為“操守為天下第一清官”的張伯行,是古代知恥明辱、清正廉潔大臣的典范。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張伯行奉旨調任江蘇巡撫。赴任后, 為了杜絕接踵而來的送禮者, 他特地撰寫了一篇《禁止饋送檄》,張貼于居所院門及巡撫衙門。文中寫道: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意思是說,“一絲一粒”雖小,卻牽涉我的名節;“一厘一毫”雖微,卻都是民脂民膏。對百姓寬待一分,那么百姓所受的恩賜就不止一分;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么我的為人便一文不值。雖說交際是人之常情,來路不干凈也傷廉恥。那些送禮者看見文章寫得這么堅決,不敢自討沒趣,便都悄然離去。這篇檄文也不脛而走,廣為傳誦,被人們譽為清正廉潔的“金繩鐵矩”。
2 中國歷史上的廉恥文化:喚醒優于懲戒
唐太宗李世民賞貪的故事在歷史上傳為美談。它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喚醒人的廉恥之心。李世民即位之初,大臣長孫順德收取了他人行賄的絹匹。長孫順德是唐王朝開國重臣,參與過李淵父子太原起兵,后屢立戰功,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十五位。如此位高權重的人還貪污受賄,唐太宗得知后憤怒地說道:“長孫順德如果能為國家建功立業,我會和他一起共享國庫財寶。他怎么還能不顧自己的氣節和名譽,干出貪污受賄的事呢?”但奇怪的是,唐太宗并沒有處罰長孫順德,而是當眾賞賜給他幾十匹絲絹。主管刑獄案件審理的大理寺少卿胡演提出不同意見,指出:“長孫順德貪贓枉法,罪狀不可饒恕,怎么還賜給他絹匹?”唐太宗回答道:“如果長孫順德還有良心和人性的話,那么這些絲絹帶來的恥辱要比讓他受刑大得多。如果他接受賞賜后還不感到恥辱,那么就是一個禽獸,殺了也沒什么意義了。”
類似的事情,后來又發生過一次。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右衛將軍陳萬福從寶雞九成宮去京城長安,在驛站違法取得幾擔麥麩。唐太宗知道后,公開賜給陳萬福一袋子麥麩,讓他自己背出宮。堂堂的將軍背著麥麩,在大街上眾目睽睽地背回家,被街上的老百姓指指點點,羞愧難堪可想而知。官員貪污受賄,唐太宗卻有意賞賜,在今天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但在當時,他這樣做的目的是想喚醒官員內在的廉恥之心,從而使官員能夠自我約束、自我懲戒,想必也是一番苦心。
3 新形勢下的道德建設需要廉恥文化的滋養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然而,一些人的羞恥心逐漸淡化,甚至出現了道德滑坡現象,誠信的缺失,違法敗德的現象,精神空虛和信仰迷茫,已是不爭的事實。年幼“小悅悅”任車碾壓而不少路人熟視無睹;泰興數萬噸非法化工廢料填埋江邊;湖州市200多噸病死豬偷埋在山上;地溝油堂而皇之地被端上餐桌;用“瘦肉精”喂養的豬被賣向全國的市場;非法造假疫苗進入公立醫院藥房、防疫部門,并流向全國……一樁樁觸目驚心的案例,無不在拷問著人性和社會的道德底線,揭示當今社會廉恥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隨著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力度的加大,一些案件揭示的情節也顯示出廉恥心在個別領導干部身上的缺失。在中紀委的通報中,少數領導干部有的貪污受賄,有的厚顏無恥地索要、侵吞他人財物;有的不顧身份參與低俗下流的活動;有的養情婦;有的揮霍公款、吃喝嫖賭全報銷……做人做事肆無忌憚、膽大妄為、胡作非為。在一個國家里,官員應該成為國家良知與道德的踐行者,而不是踐踏者。如果連官員都不知羞恥為何物,那么這個國家的精神大廈將會轟然倒塌。一個人如果沒有羞恥觀念,就會黑白不分、是非顛倒,無所顧忌,無所不為,各種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的事都干得出來。一個社會若沒有廉恥底線倫理,弱肉強食、損人利己,最終就會把社會推向災難毀滅的邊緣。
知恥是良知的先導。道德底線原則的最終實現,是由知恥心來完成的。為培養人的廉恥心,必須從國家、公民、領導干部等多個層面進行努力。首先,在國家層面,應該重視知恥心的教育。“風俗之美,在養民知恥。恥者,治教之大端。”國家應該綜合利用各種社會媒體,大力宣傳真善美,抨擊假惡丑,在社會樹立知恥明辱的價值導向。要積極探索道德建設新形式、新途徑、新方法,堅持采取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增強道德建設的生動性和多樣性、影響力和感召力。要將廉恥教育納入到社會思想道德教育中,創新德育教育形式,避免單純的說教式教育,采用群眾樂于接受的生動形式。要在社會中樹立典型,發揮榜樣的力量,塑造一批講道德的文明人。其次,在公民層面,要把知恥放在做人的首位。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臨財不貪,臨難不屈,才能謙和退讓,取舍有度。自我修養應該從知恥開始,做人有小節大節之分,知道羞恥是做人的大節。要學會尊重他人、幫助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希望吃到有毒食品,就不要制造有毒食品;自己不希望呼吸污染的空氣,就不要肆意地去污染環境;自己不希望遇到困難時沒人幫助,就要主動幫助他人。要時刻注重自己的修身。“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要認真反思自己言行的對和錯。要“行己有恥”,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羞恥心,對自己認為可恥的就不要去做。再次,要將領導干部廉恥心的培養放到重要位置。黨性修養的基礎在人性修養,如果連基本的做人道理都不懂,就談不上黨性修養。毛澤東同志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指出:“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臣下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而國家還沒有辦法治理他們,那么天下一定大亂。” 廉恥之心,是領導干部的道德品質;領導干部有廉恥之心,社會才會有良好的風俗。中國歷史上無數的事實都證明:廉恥心對從政者行為具有明顯約束和激勵作用。從政者要從知恥明辱開始,要珍惜自己及家人家族的名聲,免得被百姓指責,免得在歷史上留下污點。為保名節就要做到一塵不染,防微杜漸,不能有貪腐的“第一次”,切不可因小失大。“廉恥之心,立人之大節” ,領導干部應該謹記。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充分發掘、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廉恥文化,把握文化根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揮禮義廉恥的教化作用,為道德建設提供文化滋養。
官德重于民德,正所謂“官德淳則民風正,官德毀則民風降”。官德修養的高度決定了社會大眾道德的高度,官德修養的水準決定著整個社會的道德方向和環境。官者,民之表也。這些年來中央在選拔任用干部中,始終強調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反復強調領導干部要把道德修養作為人生的必修課,“要堅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而且,中組部《關于加強對干部德的考核意見》也把德放在干部標準中的優先地位,貫徹到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全過程。
來源:中國領導科學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登的文章、數據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若有疑義,請與我們聯系。
睿信方略研究院(英文名稱為Acme Research Institute)是一家獨立的政策研究與咨詢機構。致力于為中國各級政府和國內外企業提供具有前瞻性、創新性和實操性的研究咨詢服務。
主要研究領域有:國家宏觀戰略、區域經濟、城市化、產業發展和政策、企業戰略與投資決策。
研究院不斷探索完善有利于社會智庫發展的機制和運行模式,將研究與咨詢有機結合,成為國內智庫中具有市場化特色和活力的新型智庫。
睿信方略研究院培訓中心主要職能:承接政府和企業委托,舉辦多種形式的研討會、專題講座、培訓班、邀請國家各部委專家出席授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