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矚目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于12月14日至16日順利舉行。作為定調2017年中國經濟的關鍵會議,新一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取向,以及經濟工作部署均在此間一目了然。會議指出,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會議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明年貫徹好這個總基調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而如何實現會議明確的有關要求,投資的重要作用不得不提。近年來,穩增長就是穩投資的邏輯正在得到新的詮釋,尤其是民間投資之于投資整體形勢的重要性一再被提及,而如何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想必更是2017年的重頭戲之一。對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培林,以期釋疑。
民間投資有益于“穩”
中國經濟時報:你認為,做好明年的經濟工作,主要抓手應該是什么?
劉培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回顧了十八大以來中央關于經濟理論與實踐方面的重大進展和去年的經濟工作,指明了明年經濟工作的方向,部署了一系列重大任務。我認為做好明年經濟工作的一條重要線索是激活民間投資的活力。無論是“穩”還是“進”,都離不開這一點。可以說激活民間投資是綱。
中國經濟時報:那激活民間投資如何有益于“穩”?
劉培林:雖然今年全球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國內經濟運行也始終面臨著不少挑戰,但今年我國經濟工作仍然取得了一些來之不易的成績。宏觀經濟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經濟運行速度保持在合理區間,就業沒有出現滑坡,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提高,企業利潤水平有所回升。經濟結構繼續優化,制造業當中技術含量高的行業在發力,創新對發展的支撐作用增強。
但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和挑戰也不容忽視,我個人認為最突出的就是民間投資仍然沒有明顯回升。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幾年來持續滑坡,2015年增速降低到10.1%。今年以來民間投資臺階式大幅度滑坡,下半年以來形勢更加嚴峻。今年11月的情況雖然比10月略有好轉,但1—11月的累計增速也僅僅是3.1%。
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六成,不難想象,如果民間投資長期這樣低迷下去,經濟下行壓力只會繼續加大而不會緩解。所以說,激活民間投資本身就有利于“穩住”國民經濟的基本運行態勢。
激活民間投資,還有利于實現其他一系列“穩”的目標。比如,明年乃至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去年我國進一步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相對于美元貶值幅度較大。雖然人民幣相對于一籃子貨幣大體保持穩定,但相對于美元的大幅度貶值對廣大市場主體帶來的心理上的沖擊,還是應該高度重視的。這種心理沖擊倘若管理不好,被國際上的機構所撬動和利用,那么我國外匯管理機構雖然持有數量可觀的外匯儲備,可能也不敷穩定匯率所需。所以,從穩定人民幣匯率角度而言,我國外匯儲備固然是一張可打的牌,但這張牌的效果,終究要依靠民間投資驅動的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和生產率提升。人民幣相對于美元匯率最可靠的錨,還是我國相對于美國的生產率水平。
此外,在穩定就業、鞏固減貧成果等方面,激活民間投資顯然都可以起到“穩”的效果。
激活民間投資是提振實體經濟必由之路
中國經濟時報:一提到擴大投資,首先讓人聯想到的就是加杠桿。激活民間投資會不會加劇業已存在的金融風險?
劉培林:這的確是一個需要澄清的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這可以說是“穩”的最突出的要求。而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說一千道一萬,都可以歸結為降低杠桿率。
降低杠桿率,離不開旨在縮小分子項的一些技術性措施,包括處置一批風險點,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等;但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痛苦程度也更小的途徑,是旨在擴大分母項的長期性措施,即讓同等數量的負債流向有助于提升生產率和促進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領域。
不少研究表明我國加杠桿最嚴重的部門是國有企業,雖然我們不能先驗地說國有部門負債一定不能帶來生產率提升和經濟增長,但最近幾年的經驗表明,我們不能繼續沿著現在的方向繼續加力,而應該下大力氣引導金融資源用于支持有效率的民間投資。這應當是今后擴大分母項的主要著力點。
擴大分母項的另一個著力點是引導資源尤其是金融資源脫虛歸實。如果以民間投資為主的實體經濟部門特別是制造業部門沒有活力,再大力度的刺激政策,也只能轉化為供給彈性較小的房地產、股票等領域的泡沫。所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振興實體經濟。而激活民間投資是振興實體經濟的必由之路。
中國經濟時報:那激活民間投資如何有益于“進”?
劉培林:我國雖然已經是上中等收入國家,但與高收入國家的門檻水平還有一段距離;即使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入高收入行列,屆時與技術最前沿國家仍然有很大差距。從這些角度看,“進”就是不斷的產業和技術轉型升級,不斷地追趕。
而產業和技術升級除了體現為人力資本水平提升外,更重要的體現是物質資本投資,這是技術進步的物化形式。所以,讓活躍的民間投資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不斷地物化新的技術和能力,有利于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出一系列目標,包括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等等。
讓民間主體“愿意投資”
中國經濟時報:投資是“三駕馬車”中最重要的一駕,激活民間投資似乎更側重于擴大需求,它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么關系?
劉培林: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激活民間投資一方面會擴大當期總需求,但同時會轉化為后面時期的高效率、高質量的供給。上面說過,活躍的、市場引導之下的民間投資,是中國產業和技術持續升級的物化形式。這樣意義上的民間投資會改善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擴大有效供給的規模。
當然,激活民間投資,并不意味著放松生態環保要求,不加選擇地發放信貸、增加土地供應。這方面的要求只能更加嚴格。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激活民間投資?
劉培林:激活民間投資,首先給民間主體的投資行為以安全性保證,讓民間主體“愿意投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指出:“抓緊編纂民法典,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堅持有錯必糾,甄別糾正一批侵害企業產權的錯案冤案。保護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家專心創新創業。”
今年1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中也明確,要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權益;甄別和糾正涉及產權的錯案冤案;妥善處理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過去的經營不規范問題;有效解決民營企業違法案件中司法不規范問題;營造保護產權的良好社會環境。
這些部署,既有頂層設計,也有明確具體的著力點。落實好這些要求,激活民間投資的活力,就將為中國經濟裝上強勁的引擎。
解決了“愿意投資”的問題后,還要解決“投資有門”的問題。關鍵就是打破長期以來所說的玻璃門,實現公平準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要邁出實質性步伐。這既是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徑,也是激活民間投資活力的重要途徑。除此之外,中國產業和技術升級的空間巨大,在新的技術機會面前,要平等對待民間投資,實現公平準入。
不過,歷史經驗表明,這些政策部署要切實發揮出效果,也不是朝夕之功。正因為如此,就更要只爭朝夕,加大工作力度,力爭在短期內有一些實質性進展,給民間投資主體以明確的信號。在此基礎上,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劉培林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中長期發展基礎領域首席專家。 研究領域為經濟增長,收入分配,城市化等。
睿信方略堅持“注重實效 實現卓越”的服務理念,為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提供定制化課程、政策解讀、課題調研、干部培訓等專業化服務。
睿信方略的核心優勢:通過定制化課程專注于為客戶提供系統培訓與咨詢業務解決方案。
我們和客戶一起,通過對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不斷改進,幫助客戶實現既定學習目標與學習能力的持續、穩定、健康的提升。
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17號國海廣場D座27層
電 話:010-59706310
傳 真:010-59706315
值班電話:010-53354778
郵 箱:amc@amcorg.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