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禾,信達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赫爾大學國際和金融經濟學學士,牛津大學經濟和社會史學碩士,2006年加入上海平安資產管理公司,任固定收益投資經理助理,2008年加入了信達證券,任并購部行業分析師,2009年加入信達研究發展中心,任股票策略與量化策略分析師。到目前為止一直在股票策略和量化策略領域從事研究工作,并兼任央視商業亞洲節目的特約金融評論員、中國證券報、證券時報專欄作者。
在《呂氏春秋·察今》中,有這樣一句話:“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就是說,我們不能照抄前人的經驗本身,得看這個經驗到底是怎么總結出來的,然后再用同樣的、制定經驗的方法,總結我們自己的經驗,方為有效。在投資中,這種思想尤其必要。這里,就讓我們看一個例子。
在美國,著名基金經理彼得·林奇曾經發明了一個“小公司購買術”,就是專門在小市值股票中尋找超額收益,在美國市場頗為奏效。結果,我們的一些投資者照貓畫虎,也在內地和香港市場,大談小公司購買術,只要市值小就是好。
問題是,林奇之所以在美國尋找小公司,是因為美國有數以萬計的上市公司,所以小公司很少有人覆蓋、估值低、數量多,容易找到又好又便宜的標的。所以,彼得·林奇的“小公司購買術”,其實應該是“被人忽視的冷門優質股購買術”,也就是價值投資的精髓,又好、又便宜,而不是單純的“市值小就是好”。
而在內地和香港市場,情況卻都不是這樣。內地市場姑且不論,從這個“又好又便宜”、“質量好+被忽視”的角度,我們再來看香港市場,就不難發現,香港市場最符合“質量好又被人在一定程度上忽視”標準的,在不少時候,往往不是林奇的小盤股,也不是經典機構投資者的大盤價值股,而是中盤股。
一方面,香港市場流動性不好,投資者又以迷戀大公司的高穩定性、高知名度、高透明度的國際投資者為主導。可以理解的是,他們遠在萬里之外,坐在倫敦、紐約、悉尼的租金不菲的辦公室里,猴年馬月也不一定來中國市場一趟,即使來了也往往是浮光掠影的拜訪上市公司本身而已,從而很難深入了解中國市場,在信息選擇上也就偏向于大公司。
因此,在香港市場,流動性更佳、名聲更響的大公司,往往更容易受到投資者青睞。這也就意味著,在同等資質、甚至資質略遜之下,它們都容易變得更貴。
另一方面,香港市場小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對整體市場來說是比較差的。舉例來說,與內地市場不同,香港創業板股票中,虧損股的比例占到很大一部分。同時,太小的公司,其治理結構相對更不透明,因各種原因退市和私有化的概率也相對更高。
因此,雖然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在香港的小公司中,找到匪夷所思的便宜估值,但是投資其股票的風險,也就相對變得更大。
此外,香港市場小公司的流動性之差,是很多只熟悉內地市場的投資者難以想象的,其每天的成交有時可以以十萬元、甚至萬元為單位。對于機構投資者來說,這種超低的流動性,無疑是難以承受的。
由此,要在香港市場找到彼得·林奇的“小公司購買術”中的精髓,即又好又被人忽視,就只剩下第三種選擇,中盤股。在傳統的兩分法,即價值投資藍籌股、價值挖掘小盤股以外,這是一個奇怪的、但是最現實的選擇。
以上所描述的,是理論的推演部分,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些數據挖掘。盡管在我實際的香港市場股票研究經驗中,經常可以感受到這種“中盤股又被忽略基本面又不錯”的情況,但是經驗之談只是個人感受,難以量化。這里,就讓我用一種雖然比較機械和死板、但是總算可以量化的指標,來探索一下這個規律的存在。
首先,我選擇4個指標,作為評價“又好又便宜”的標準:一個公司的前溯12個月市盈率(PE)、最近一期財報市凈率(PB)、2016年財報股息率(DY)、前溯12個月盈利與最近一期財報得出的凈資產收益率(RoE)。然后,我把Wind資訊提供的這4個數據(以2017年5月9日收盤價和當時取得的財務指標為準),分別做一個排序,然后再按PE、PB、DY、RoE的排序分別占20%、20%、20%、40%權重的方法,把這4個排序進行加總,得到一個新的排序(排序相同者以市值更大者為先),并以這個排序來定義“又好又便宜”。
也就是說,在60%的估值考量(PE20%、PB20%、DY20%)和40%的盈利能力考量(RoE40%)下(估值考量中也包含了一些盈利的考量,比如高股息派發一般和健康的基本面掛鉤,因此采取6對4的分配方法),我用這個機械的方法,來計算股票按照“又好又便宜”的排名,并與市值進行對比,看看最符合“又好又便宜”標準的公司,有多少是中盤股。
當然,這種“中盤股現象”,不可能出現在所有的行業中,而且有很多只有七八家、十幾家公司的小行業(香港市場只有大約2,000個公司,同時GICS細分行業有大約150個,平均每個行業十來家公司,這就意味著很多行業難以進行這樣的數據測試),其樣本太少、公司之間又存在一定差異,因此不可避免的,這種測試難以在所有的行業上進行。這里,我只選擇幾個比較典型的、公司眾多、或者市值巨大的行業來舉例。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作為一種其實并不是量化檢測方法、而是選擇股票邏輯的思考方法,“中盤股購買術”的思想其實也可以在不能進行數據檢驗的行業中應用。
另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以下分析中,按照模型篩選出的股票名錄,只是在這個粗略的模型下篩選出來的結果,用來反映一種統計意義上的規律,并沒有經過嚴謹的推論與分析。它們的具體質量好壞與否,可能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比如財務數據失真、數據提供商的數據有誤、基本面偏離,等等。所以,讀者絕不應當把它們視為對具體股票的推薦。
以銀行行業為例,在香港市場,GICS的“商業銀行”分類下,共有30家公司。按PE、PB、DY(股息率)、RoE(2倍權重)的綜合排名,排在第1、2、3、4、5、6位的公司分別是重慶銀行、重慶農業商業銀行、中銀香港、盛京銀行、農業銀行、鄭州銀行,分別位于市值排行榜的第28、18、9、20、4、23位。可以看到,其中有4只均是中盤股。
而如果把整體30家公司,用市值三分法,按市值大小平均分為3組,則最大10家、中間10家、最小10家的排名平均數,分別為15.0、13.8、17.7。可以看到,即使在整體角度,中盤股的排位也更靠前。
而在GICS的“房地產管理和開發”分類下,共有207家房地產企業,占到港股總數的約1/10。在其中,小市值公司的表現并不優秀,在總計207家公司中,RoE為負的有46家,占比22%,而其中市值位于后50位的公司中即包含了28家,占比高達56%。
而按之前的三分法將股票按市值大小平均分為3組,得到的每組平均排名分別為78.6、74.4、90.1,中盤股的74.4相對最優。
而在“服裝服飾與奢侈品”項下,共有82家公司,在香港市場也算上一個公司數眾多的子行業。其中,RoE小于0的“服裝服飾與奢侈品”公司,達到了驚人的35家,而香港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巨大差距在此也再一次反映出來。
在這個子行業中,市值大于50億港元的公司RoE無一為負,而市值小于10億元的44家公司,有27家RoE小于0。
在刨除RoE小于0的公司以后,剩下的47家公司中,綜合排名在前5位的公司分別是卡賓、譚木匠、時代集團控股、中國利郎、樂聲電子,市值分別列于第23、31、22、13、29名,沒有前10也沒有后10位,平均排名23.6。對于總計47家公司來說,這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盤股現象”。而按市值三分法得到的3組公司,排名的平均數分別是24.9、17.9、29.5。再一次的,中盤股的17.9是最優排位。
再以坐擁90家公司的GICS分類“建筑與工程”行業來說,其中RoE小于0的公司有17家,占比18.9%。但在市值50億以上的15家公司中,這一數字只有1家,占比僅為6.7%。
而從市值三分法的角度來看,三個象限、即大中小公司組的排名平均數,分別是44、30、37。可以看到,中盤股的30得分,又是最靠前的排位。
由此可見,無論從理論、經驗感受、還是機械呆板的數據分析,我們都可以推導出,在香港市場,最容易被投資者忽略、同時資質也相對有保障的公司,更容易出現在中盤股中。
當然,這并不是說,中盤股就一定好、大盤股或者小盤股就一定不好,只是在香港市場特定的投資者能力缺陷、思想偏見、心理決策偏差、信息獲取和流動性差異、以及企業自身的基本面特質的共同作用下,中盤股在很大概率上,更容易給香港股票市場的投資者,帶來更優質的投資機會。
來源:智通財經網
睿信方略堅持“注重實效 實現卓越”的服務理念,為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提供定制化課程、政策解讀、課題調研、干部培訓、邀請國家各部委專家學者進行授課等專業化服務。
睿信方略的核心優勢:通過定制化課程專注于為客戶提供系統培訓與咨詢業務解決方案。
我們和客戶一起,通過對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不斷改進,幫助客戶實現既定學習目標與學習能力的持續、穩定、健康的提升。
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17號國海廣場D座27層
電 話:010-59706310
傳 真:010-59706315
值班電話:010-53354778
郵 箱:amc@amcorg.org.cn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登的文章、數據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若有疑義,請與睿信方略辦公室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