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聯,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研究員。曾任西藏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兼任中國少數民族哲學及社會思想史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近十幾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取得長足發展。這些新的研究成果呈現出新的特點,蘊含著豐富的學術價值和時代價值。
八大領域 成果豐碩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以來,主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核心期刊文章,每年在2300篇以上。學者們除了繼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過程、內涵、本質、歷史任務、學科建設等方面進行研究外,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近年來,如何處理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系,再度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不少學者主張從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性入手,對傳統文化中在相關層面的話語資源特別是有關中華傳統價值觀話語資源進行新的闡釋或現代轉化,整合進馬克思主義話語中,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契合。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先達的觀點具有代表性。他認為,應該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反對蔑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虛無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得到思想資源、智慧和啟發,但也要防止以高揚傳統文化為旗幟,反對馬克思主義、拒斥西方先進文化的保守主義思潮的沉渣泛起。這些新的研究成果,為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變和創新性發展作了有益探索。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問題,是理論界十分關注的前沿話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近年來,學者們圍繞“化與被化”、“結合”、“融合”、“批判繼承、能動選擇、揚棄提升”、“哲學形態與哲學新形態構建”、“研究范式”、“大眾化”等方面繼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觀點。例如,武漢大學教授汪信硯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不僅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方法論要求,而且是20世紀以來中國哲學發展的主脈,并由此構成了中國哲學的新傳統即中國哲學的現代傳統。河北師范大學教授王玉平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實質內容是唯物史觀。她認為,毛澤東哲學的唯物史觀創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論、方法論;“四個全面”則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統籌論、實踐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頂層設計和行動綱領,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當代形態。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問題,一直是理論界研究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2014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尤其是提出“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的重要命題后,學術界再度聚焦這一問題。衛興華、逢錦聚、顧海良、洪銀興、胡培兆、程恩富六位學者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的文章具有一定代表性。他們分別從《資本論》再生產理論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認清投資關鍵作用的指導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根”和馬克思主義這一“魂”,馬克思經濟學“術語的革命”與中國特色“經濟學說的系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應包括創新的經濟發展理論,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來深化認識基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分配制度,以及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等方面展開論述。這些研究成為新的歷史起點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一個良好開端。
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理論的當代價值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一個不容回避的重要問題。學者們普遍認為,階級斗爭理論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唯物主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邏輯環節,否定階級斗爭理論就損毀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邏輯和科學體系。階級斗爭理論和階級分析法沒有過時。正確認識社會歷史、當代世界、當代中國,都離不開階級分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問題。學者們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科學內涵、歷史必然性、起點和進程、彼此之間的關系、主要經驗以及中國共產黨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歷史貢獻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更多中青年學者加入到這一領域的研究,他們結合大眾傳播學理論,從新媒體、大數據等新視角探討如何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問題。學者們認為,網絡傳播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切實提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實效性,必須建立相應的傳播機制。還有學者提出,需要采取融合新媒體和傳統媒介,打造線上線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媒介統一戰線。這些研究成果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為本領域的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的話語體系構建問題。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學術界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概念、研究的必要性、構建的途徑、原則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學者們認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迫切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學科話語體系構建包含學科建設過程中概念、范疇、理論構建的獨有化,也包括學科建設結果的大眾化。為此,應該吸取其他學科在構建自己話語體系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失誤教訓,既要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又要避免學科畫地為牢、自我封閉。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研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實踐意義和學術價值都非常高,要取得有深度、獨創性和有價值的成果,并非易事。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趙智奎主編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及規律性認識》一書,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律”、“正反律”、“創新律”三個規律。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金民卿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內在邏輯在理論創新的過程中,形成了以發展主體為核心,由社會實踐基礎、思想發展邏輯、主客體關系、發展條件等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發展的動力機制。它們相互影響、有機組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合力。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進一步走向深入。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深化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容及其相互關系研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任務。學術界圍繞毛澤東、鄧小平等領袖人物思想進行研究,并以此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和思想脈絡的主線。對這兩大理論成果的研究集中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思想方面,其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間的關系,依然是研究的熱點。
特點突出 逐步深入
近幾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心從歷史過程、內涵、方法等方面,逐步深入到著眼于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構建和通過學科建設推動研究發展等方面。
注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最新實踐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注重對十八大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研究;二是注重現實問題研究,把問題意識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生長基點。學者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研究之中,取得了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沒有停留在一般闡釋層面,有的還把問題意識作為深入研究的著力點,探索和解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真問題”。
注重從哲學層面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邏輯、發展機制和內在規律性。過去十幾年或更長的時間里,學術界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歷史過程、基本經驗、歷史規律、方法途徑、學科建設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及其相互關系進行了研究。在已有成果基礎上從哲學層面重新審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進一步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內在要求。十八大以來,不少學者重新從哲學層面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思想邏輯、發展機制和內在規律性方面取得一些新的成果。
注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體系構建。一個國家的話語權取決于國家實力,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學術界和理論界話語體系的生產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出要牢牢把握意識形態話語權,“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等要求。學者們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概念、研究的必要性、構建的途徑和轉化的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注重以學科建設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的本質含義是學術分類。自2005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取得長足發展。近年來,這一學科發展勢頭依然強勁,從研究機構、研究人員、研究成果以及社會影響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已然成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一個大學科。
彰顯價值 增強自信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新進展和新特點,彰顯了豐富的學術價值和時代價值。
其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進一步深化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認識,為我們黨續寫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理論素材和思維方法。學者們對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治國理政思想的基本內容、內在邏輯以及它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源流關系進行了較為充分的梳理、闡釋和論證,引導人們全面、完整、正確地理解黨的理論創新最新成果。
二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構建等方面所做的開拓性研究,拓寬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領域,從而也拓寬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領域。
三是為“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作了初步努力,使繼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這一政治使命和學術使命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局。
四是,進一步豐富了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學術話語和學術范式。近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在開拓和形成中國風格的學術話語體系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其影響也必將是深遠的。
其時代價值主要體現在:第一,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理論支撐。第二,有利于加深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增強全黨和全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三,有利于在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新形勢下,不斷提高“發展起來以后”的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方興未艾 短板待補
總體上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處于方興未艾階段,但這一新興學科和研究領域還存在種種需要澄清和矯正的問題,還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
進一步強化學科意識,明確學科研究的對象、基本問題和研究邊界,突出研究的重點。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地位已經確立,下一步應沿著科學化、規范化思路進一步發展。要明確學科研究對象、基本問題和研究邊界,明確本學科與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以及平行的二級學科之間的關聯與分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所涉及的內容和問題很多,其中哪些是基本問題,哪些是具體問題,哪些是具體觀點,哪些是主干部分,哪些是枝節部分,目前學術界還缺少科學而細致的分析、分類和邏輯加工。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這個重點,不僅要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專題研究,還要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貫通性和整體性研究。
仍然需要處理好學術性與政治性、民族性和世界性、文本研究與現實研究的關系。這是整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需要注意的普遍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領域的老問題。在學科建設過程中,要把政治性和學術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統一起來,不能使之相互對立或相互抵消。既要重視文本研究,更要關注重大現實問題研究。
研究方法須多樣化,視野須更開闊。方法和視野是學科健康發展和取得突破的一個關鍵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具有整體性特點,只有把研究視角上升到系統性、整體性、綜合性的高度,才能把握學科建設的科學內涵和體系。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涉及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多個相關方面,需要從跨學科的角度,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的相關理論、方法和成果,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及其內在關系。今后要更多地加強系統分析、跨學科、比較研究等方法的運用。
此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還存在一些“短板”。例如,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集體智慧”的研究不太多;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還不能說已經完全講清楚;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本土化過程中的曲折同樣也是非常寶貴的財富,還需要開展深入研究。客觀地說,學科研究和建設中存在“短板”現象是正常和暫時的,有待在今后的學科建設中逐步解決。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睿信方略堅持“注重實效 實現卓越”的服務理念,為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提供定制化課程、政策解讀、課題調研、干部培訓、邀請國家各部委專家學者進行授課等專業化服務。
睿信方略的核心優勢:通過定制化課程專注于為客戶提供系統培訓與咨詢業務解決方案。
我們和客戶一起,通過對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不斷改進,幫助客戶實現既定學習目標與學習能力的持續、穩定、健康的提升。
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17號國海廣場D座27層
電 話:010-59706310
傳 真:010-59706315
值班電話:010-53354778
郵 箱:amc@amcorg.org.cn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登的文章、數據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若有疑義,請與睿信方略辦公室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