桁林,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發展部發展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十三五”開啟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建設小康社會“三步走”戰略有如一場接力賽,而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階段的“十三五”,無疑是決勝的關鍵局。當然,“十三五”意義決不止于此,否則便稱不上新征程。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也就意味著由過去的發展中國家進入到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這是一次質的飛躍,其表現不止是人均收入狀況的改善,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各個方面都在舊貌換新顏,變化是日新月異的。要是放回到三十年前,誰能想到今天會有如此繁榮和幸福的景象?不光外國人對“中國奇跡”嘆為觀止,即使身在其中親身經歷,也恍若隔世。沒有巨大的合力,是產生不了這么大變化的。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第一,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之后,怎么才能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它的動力源(泉)何在,有沒有新變化?舊的發展方式還能持續多久,在不斷地新陳代謝的過程中,新的發展方式有沒有培植起來?這些都是必須要認真對待的問題。不是說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就萬事大吉,從此高枕無憂,可以一勞永逸地持續下去。第二,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一點都不比沒有發展的時候問題少,只能說彼時有彼時的問題,此時有此時的問題,而且問題也升格了。
其次,人均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意味著經濟總量接近或達到世界第一,規模空前,極其壯觀。一個新的、更年輕的全球增長極儼然已經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其影響力和輻射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可以用“與日俱增”四個字來形容。有人甚至不無夸張地宣稱“中國世紀”已經到來。這是一種新的世界格局,中國該如何適應新形勢、新角色,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譬如,現在要預測大宗產品的世界行情,就不能不關注中國經濟走勢。這就是世界影響力。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所以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蘊含著結構性要求,最終要具體落實到每個人頭上,不能用平均數、總量來充數,這就是“全面建成”四個字的份量。結構性指標有很多項,反映城鄉關系、工農關系、地區關系、腦體關系、投資和消費關系等,不一而足,其中最核心的是收入分配結構,它是所有其他結構特征的根本體現和最終反映。人均指標或總量指標并不反映結構特征,即便人均和總量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如果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仍然不能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得考慮絕大多數人是否達標。如果出現了兩極分化,那我們的“三步走”戰略以及改革開放事業就失敗了。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是它的寓意所在。如果說“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主要是解決先富問題,那么,第三步就得考慮共富問題,這一步的難度絲毫不亞于前兩步,需要有新的理念,不能沿用過去的老套路。
二
避免兩極分化,一直都是發展的緊箍咒。因為兩極分化就無法保持整體協調和持續發展,最后就掉到中等收入陷阱里而難以自拔。譬如很多產油國在工業化階段強勢崛起,眼看它起高樓,也眼看它樓塌了,有如過山車一般。由于沒有解決好收入分配關系,發展的同時,紛爭即起、內亂不止,一直走在內戰和崩潰的邊緣。
但是,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發展過程本身又會不斷拉開收入分配差距。顯然,這是一對矛盾。而過去在這個問題的認識上存在誤區。
一是認為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就是兩極分化。很顯然,先富是在共富之前邁出的第一步,不突破“大鍋飯”的清規戒律,不邁出第一步,何談共富?所以,鄧小平同志鼓勵干部群眾要敢于闖、敢于試,要殺開一條血路,并幾次以安徽“傻子瓜子”為例,反復強調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不拉開收入分差距,最后只能共同向貧困看齊。正因為有了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過度集中的收入分配結構才得以緩解、轉化,逐漸得以改變,這是收入分配結構向善趨好的表現。
二是只顧兩頭不問中間,夸大事實真相。“兩極分化”這個概念本身就極易將人們帶到陰溝里去,而經驗和常識告訴我們,不管兩極如何分化,兩極總是少數,中間層才是大多數,以少數來代表大多數,只會夸大事實真相。更何況,兩極也不是憑空產生的,必然要以中間層為支撐。不難想象兩極分化是從哪里來的,正是中間層的不斷分流、分化才最終導致兩極分化、加劇兩極分化。正如同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兩極也是不斷地從中間層分化出來的,兩極分化首先表現為中間層分化,這不僅因為中間層占大多數、是整個社會的“壓艙石”,還因為中間層重心的移位、移向直接決定了兩極的走勢。
總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賴于中間層收入分配結構改善,中間層收入分配結構改善能夠極大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質量。更為重要的是,中間層收入分配結構的改善使得后續發展保持強勁的動力,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上一個臺階。
三
我們知道,“三步走”戰略中的前兩步突出強調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此來突破舊有的生產關系的藩籬,抓大放小,從各個方面予以重點培養、重點扶植、給予優惠和補貼。這部分的生產潛力現在已經充分釋放出來了,才有今天的小康社會。再往后,靠什么新的增長動力才能再上一個臺階呢?
沒有別的捷徑可走,只能老老實實地擴大中間層。中間層的收入分配結構改善決定了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之后發展的勢頭,直接關系到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前景和走向。正是基于這種判斷,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應運而生,其目的就是要進一步夯實發展基礎、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動力、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也只有著眼和著力于擴大中間層,才能有后續強勁的發展勢頭,否則難以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首先要有開放的理念。開放是發展的內在屬性,沒有開放交流而在封閉體系中自搞一套,很難有大的作為,也很難發展。開放不僅是對外開放,也要對內開放,都是為了突破人為的各種限制和障礙,達到充分交流、交換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目的。如今,要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這既是講發展,同時也是開放。
其次要有創新的理念。對于后進國家來說,最好的發展方式無疑是模仿,不僅進入的門檻低、風險也低,而且見效很快,能夠揚長避短,迅速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不足之處,也很明顯,如缺乏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處于末端,主要靠規模、物耗、能耗取勝。當體量做大之后,越往后就越會受到諸如資源、用工、環境等諸多方面掣肘,改造和淘汰舊的發展方式勢所必然。由于此時發展水平已經跟上,有條件也有能力對發展方式進行升級換代——能夠取代模仿、注入新的活力因素的無疑是創新,因為靠要素投入的發展方式已經走到盡頭,不能再一味地追加要素投入。可見,創新是必由之路。
那么,為什么又是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呢?為什么不是少數人創新而是多數人創新,難道就因為互聯網技術改變了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其實,外因變化永遠只是條件,內因變化才是根本。答案要從如何改善中間層大多數人的收入狀況、進一步提升發展動力上找。
創新不僅是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還是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動力。中間層對于收入波動最為敏感,因而表現為雙向的選擇行為。如果對大眾創新有利就會有更多的(相對無限的)參與者,出現萬眾創業的勢頭。反過來,如果對大眾創新不利,就會有很多人放棄,無形當中喪失了巨大的生產力和生產潛力。正負反差有著倍加的乘數效應,收入分配結構整體向善,無疑會起到正向的激勵作用,而收入分配結構惡化,會起到逆向的反激勵作用,一部分人甚至會自暴自棄、自甘沉淪。
第四是協調的理念。協調是發展的內在要求,這一點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沒有改變。計劃本身就是最大的協調,計劃(協調)不好則是最大的浪費。但是,計劃協調得再好,仍然非常有限,多了就管不好,也管不了。因此,計劃協調總會留有死角、盲區。尤為致命的弱點在于,計劃的定價機制很不健全,無法及時、全面、準確地反映供求狀況和利害(益)關系。所以,計劃最終讓位給市場,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當然,市場也不是萬能的。尤其是關涉不可分割的公共品時,市場會失靈和失效;在關涉總量、結構和系統性風險時,也不能靠“試錯”來糾偏,否則代價太大,無異于敞開大門擁抱危機。為此,必須要有政府干預來對付不設防的市場。可見,盡管過去和現在都強調發展的協調性,但協調的手段、格局明顯有了質的改變。以往很多不協調、難協調的關系,現在都交予市場;而市場協調不了或不可能協調的,則由政府來協調。
發展講求協調,兼顧各方面協調一致,不能單打一。攻其一點不計其余,結果得不償失——發展空間不是變寬了,而是變窄了。最后還得全面協調、整體推進,否則便會制造新的緊張空氣。有人講,“最好”的從來都是“一”而不是“多”,才能體現出最優性,如果可選擇的余地很小,也就沒有了可選擇性,談何最優?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無論就其概念自身的內涵來說,還是就它的階段性任務來說,都需要協調收入分配關系,避免掉到中等收入陷阱里。這一點已經很明確了,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協調?
這就跟共享或共富一樣持有同樣的理念,不是要除兩端留中間,而是千方百計地培植壯大中間層。前者是在做減法,最后變成孤家寡人;后者是在做加法,最后是百川匯海。雖然都是為了消除兩極分化,但途徑不同、方式不同,效果自然是漸行漸遠,結果就是兩重天。
第五是綠色、生態、環保的理念。這些都是發展起來之后的新理念,也是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瓶頸”。原始狀態肯定不會有工業污染,不存在資源枯竭、環境承載代謝能力脆弱等問題。發展起來之后,諸如此類的問題便接踵而來,也應接不暇。問題在于,為什么過去可以容忍而且能夠容忍,現在越來越不能容忍,甚至變得忍無可忍了呢?
除了污染變本加厲、資源和環境形勢嚴峻之外,恐怕與發展方式以及與此相聯系的發展主體角色轉換密切相關。如果還是少數人說了算,就會把環境、生態、健康的代價轉移轉嫁給大多數人,多數人還是無處發聲,沉默的還是大多數,生態問題仍會視而不見。可是,要是換作多數人說了算試試,局面恐怕就會逆轉,對污染采取“零容忍”態度。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生存的代價無法轉移或轉嫁出去,最終損害的還是大多數,這個時候生命的價值與產值孰輕孰重就有了真正的比量。我們注意到,現在是兩條底線不能突破,一是發展底線(就業底線),二是生態底線,二者是并行的上下限,這中間才是發展的空間,同時也是大多數人生存的空間。過去這兩個空間是不重合的,現在開始重合了,根本原因就在于過去是少數人說了算,現在話語權越來越轉移到了中間多數人手中。其中,互聯網普及只是個誘因,發展方式變革才是根本。
來源:黨建網
睿信方略堅持“注重實效 實現卓越”的服務理念,為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提供定制化課程、政策解讀、課題調研、干部培訓、邀請國家各部委專家學者進行授課等專業化服務。
睿信方略的核心優勢:通過定制化課程專注于為客戶提供系統培訓與咨詢業務解決方案。
我們和客戶一起,通過對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不斷改進,幫助客戶實現既定學習目標與學習能力的持續、穩定、健康的提升。
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17號國海廣場D座27層
電 話:010-59706310
傳 真:010-59706315
值班電話:010-53354778
郵 箱:amc@amcorg.org.cn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登的文章、數據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若有疑義,請與睿信方略辦公室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