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鵬志,哲學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專長為科學社會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社會發展理論。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當代中國哲學是波瀾壯闊的中國道路的歷史建構成果,也參與和建構著中國特色及其理論意義。構建和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深入呼應當代中國文化自信時代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深刻回應時代和世界的重大思想關切和精神需求,是哲學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和學術擔當。
堅定構建中國特色哲學體系的根本立場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馬克思是世界公認的“千年第一思想家”和最受重視推崇的偉大哲學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起點,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近代以來我國發展歷程賦予的規定性和必然性。新中國成立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形成的眾多當代中國哲學新形態、新分支、新部門,對現代化建設、改革開放和塑造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蘊含的豐厚寶藏進行挖掘、提煉和闡發,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立場。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和根本立場,也是我國哲學發展和哲學工作者長期堅持的研究傳統。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和黨情就在于,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我們的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實現公平正義作為最基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面向人民生活、聆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訴求,中國特色哲學體系的構建和發展才能獲得強大的生命力、吸引力、影響力和感染力。
堅持問題導向的研究路線。問題是“構建”的起點,也是“構建”的動力源。堅持面向中國問題,面向改革發展和民族復興的“現實的歷史”及其在人們精神生活上引發的重大問題,把哲學的研究主題與我國現代化建設亟須解決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緊密聯系起來,是我國哲學能夠實現學科發展、學術深化和話語建構的重要歷史經驗和鮮明特色。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和思想文化發展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面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使命。構建和發展中國特色哲學體系必須聚焦這一時期的重大問題和深層次問題,努力呼應和滿足改革發展實踐的需求。
堅持實踐第一的研究綱領。堅持實踐活動所具有的生存論的本體論的地位和意義,把實踐作為理解一切的出發點,是馬克思能夠實現人類哲學史上“天才的世界觀”和“偉大哲學革命”的突破口,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和根本標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哲學界正是立足于實踐觀點重新闡釋馬克思哲學的“新世界觀”,重新理解、詮釋和建構各哲學分支學科與研究論域,從而推動了我國哲學觀念和哲學理論實現深刻變革。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體系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從當代中國改革發展和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及其所面臨的時代課題出發,推動中國實踐更深刻地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主張、形成中國思想。
突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體系的問題意識
堅持中國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馬克思哲學的視野中,哲學的本質不是對世界做出某種永恒的終極性解釋,而是以“改變世界”為導向不斷地為人們提供理解和協調人與世界關系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歷史上最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人類歷史上最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既為我國哲學的理論創造和學術繁榮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也歷史性地提出了以當代中國的變革和實踐為根基和前提去理解人與世界關系的問題。構建中國特色哲學體系的核心問題意識,就是要堅持“中國人的世界觀、方法論”,著力突出其現實地理解、闡釋、協調和引導人與世界關系的追求與導向。
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堅持和加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進行學理分析、系統總結和意義詮釋,是我國哲學發展的鮮明特色和基本路徑,也是哲學創新的重要研究范式。當前,突出“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的問題意識,就是要加強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研究詮釋和意義闡發,加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分析研究,努力從哲學層面上提煉新概念、建構新理論、概括新實踐、形成新導向。
堅持讓哲學講中國話。中國特色和中國道路,是中國人在自己的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也是中國人在自己的話語中建構出來的。這就決定了構建和發展中國特色哲學體系,既要面向中國實踐和中國問題,更要發出中國聲音和中國話語,這是中華民族能夠現實地構建和進入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的哲學的重要特征和標志。因此,構建中國特色哲學體系,既要打破西方話語長期壟斷哲學表達的局面,又要把我們自己的哲學學科建設、學術建設和話語建設統一起來,以鮮明中國特色的話語方式來表達闡釋當代實踐、創新轉化本來話語和吸收借鑒外來話語。
面向構建中國特色哲學體系的重大議題
從當代中國和當代世界變動發展的大背景來看,構建中國特色哲學體系需要堅持面向并努力回答一系列重大時代議題。
發展研究。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中國特色哲學體系的構建提出了必須高度關注發展觀問題、以哲學方式對當代中國人與社會的存在狀態和發展過程進行深入闡釋評價的任務。而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整個社會的諸多結構功能層面出現的具有標志性的轉折點和新的階段性特征,也要求哲學工作者必須努力從發展觀層面展開深入系統的學術研究工作。概言之,就是要深入闡釋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與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之間的內在關系,深入理解新常態及其新特征,以發展研究的新發展助推中國特色哲學體系的構建。
創新研究。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發展條件、發展動力和發展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創新能力正在成為實現持續發展和大國崛起的第一動力和命脈。然而迄今為止,哲學界對創新問題的研究還比較薄弱,有力度有深度的研究成果還不多見。我國哲學工作者應當跟上時代步伐,從對“創新”范疇的解析切入,深入研究創新理念與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的內在關系,展開對創新能力、創新動力、創新主體、創新環境、創新文化的系統研究,著力回答創新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進步與代價、理想與現實等一系列哲學層面上的問題。
治理研究。治理是當代社會面臨的深刻挑戰。國家治理、政黨治理和全球治理是當代治理的三大組成部分。國家治理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政黨治理的核心是處理好理想、權力與責任的關系;全球治理的核心是處理好全球化與中國特色的關系。而貫穿于這三大治理中的本質和主題,就是在治理問題上如何處理標準與選擇的矛盾關系并合理“選擇”具有共識性的“標準”問題。因此,深刻揭示和闡明當今時代所能承諾和選擇的作為“標準”的治理規則和治理方案,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體系需要高度關注的新論題和新視野。
文明研究。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人類歷史已經反復證明,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只有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之間的交流互鑒,才能現實地推動和平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進入近代以來,西方文明及其文化霸權的全球擴張不僅給人類文明造成了巨大傷害和代價,也嚴重扭曲了人類的文明觀和文明交往思維。今天,當代中國的大國崛起和民族復興已經成為世界歷史的重大趨勢,中國道路內蘊的文明對話的精神實質正在展現出更加普遍而廣闊的世界歷史意義。從文明研究的高度展開對人類歷史的深刻反思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愿景的哲學論證,正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體系的重要生長點和廣闊空間。
形成構建中國特色哲學體系的基本路徑
堅持固本開新,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學務本,本立道生”。馬克思主義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體系的指導思想和經典源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哲學得以形成和發展的文化之根和豐厚土壤。在正確地理解和處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始終是我們構建和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的基本路徑。今天,堅持并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堅持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作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體系的新的歷史起點、根本指導和闡釋重點,努力形成我們黨關于中國道路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理念、宏大敘事和哲學提煉。
堅持融通創新,進一步整合馬中西三大研究傳統。“和實生物,通則無礙”。任何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的現實的哲學形態,都是在融通古今中外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的結果。只有融通沒有創新,只能有欣賞旁觀卻不能實現自我創造價值;只有創新而不融通,則勢必流于孤陋寡聞、單調貧乏、自說自話。因此,既堅持哲學問題的世界普遍性和人類共同性,又堅持哲學表達方式和風格氣派上的民族性和本土性,努力融通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外哲學社會科學三大資源和研究傳統,推動其更加深入地相互開放和攝入,不僅是一種重要的研究路徑,也是一項亟待加強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任務。
堅持從實求新,深刻展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文明對話的本質。“如將不盡,與古為新”。從古至今,中華民族以自己獨特的超越突破方式成就出綿延不絕的軸心文明,以獨到的哲學理念、道德實踐和人文精神建構著中國人的生存境界、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話語體系,為不同民族乃至整個世界的文明對話提供了樣板和動力。因此,立足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去構建中國特色哲學體系,一個具有根本性的歷史使命和實踐路徑,就是要通過哲學的方式去呈現我們的民族復興所內在的能夠推進文明對話和萬邦協和的文化基因和意義本質,從而以“哲學中的中國”的中介讓世界更深刻地知曉“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來源:《學習時報》
睿信方略堅持“注重實效 實現卓越”的服務理念,為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提供定制化課程、政策解讀、課題調研、干部培訓、邀請國家各部委專家學者進行授課等專業化服務。
睿信方略的核心優勢:通過定制化課程專注于為客戶提供系統培訓與咨詢業務解決方案。
我們和客戶一起,通過對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不斷改進,幫助客戶實現既定學習目標與學習能力的持續、穩定、健康的提升。
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17號國海廣場D座27層
電 話:010-59706310
傳 真:010-59706315
值班電話:010-53354778
郵 箱:amc@amcorg.org.cn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登的文章、數據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若有疑義,請與睿信方略辦公室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