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強,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當代世界社會主義教研室主任。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著決定性意義。只有深入準確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和繼續(xù)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的歷史任務和治國方略。
一、 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方位
深入準確理解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放在改革開放的大歷史中來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改革開放在探索中不斷深化,既有連續(xù)性又有階段性,以1992年和2013年為節(jié)點,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
全面探索階段。這一階段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偉大決策,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召開,改革的中心線索是探索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核心問題是如何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探索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直到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明確提出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的著名論斷,同年黨的十四大最終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是中國改革的重點和主軸,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確定了,整個改革的大方向就明確了。在全面探索階段,中國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經濟到政治,次第展開,全面探索,不僅理論上形成了一系列奠基性成果,而且實踐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改革開放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
全面推進階段。這一階段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召開到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在全面推進階段,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不僅朝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目標持續(xù)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分別明確了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等各大領域的改革目標。在這一階段,中國改革在國有企業(yè)、金融財稅、社會體制、加入WTO等關鍵領域都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確保我國成功戰(zhàn)勝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有效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并分別在1999年和2010年成為下中等收入國家和上中等收入國家,經濟總量穩(wěn)步超越傳統(tǒng)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全面深化階段。這一階段始于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在全面深化階段,中國改革牢牢把握“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以國家治理現代化和發(fā)揮市場決定性作用這兩大原創(chuàng)性理論為基礎,以“六個緊緊圍繞”為路線圖,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在“全面”和“深化”兩個維度上都有更加科學的認識和更加勇毅的實踐。當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穩(wěn)并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續(xù)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篇章邁出了更加堅實的步伐。全面深化改革階段是一個指向新中國成立一百年的長階段,其階段性目標是,到2020年形成系統(tǒng)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其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按時完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2020年改革任務,還必須著眼于實現2049年更加遠大的目標。
二、 準確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與“深化”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個新詞,黨的十三大以來歷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都曾提出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如何理解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意,是在理論上深入準確理解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
關于“全面”的時代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統(tǒng)籌推進各領域改革,就需要有管總的目標,也要回答推進各領域改革最終是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樣的整體結果這個問題。”過去講的全面改革確實全面,但是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認識上,對改革的整體性及其內在規(guī)律,對各領域各環(huán)節(jié)改革的關聯性及關聯機制,重視不夠,認識不足;二是實踐上,各領域各環(huán)節(jié)改革相互配套不夠、協調不夠,存在相互牽制甚至相互抵觸現象,改革的總體效應發(fā)揮得不夠。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受限于改革進程本身的深度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水平。過去,改革在單一領域甚至單一環(huán)節(jié)實現突破就可以取得顯著效果,人們容易在認識上以為各領域改革是相互獨立的,因此實踐中分別規(guī)劃各領域的目標和路徑,然后分頭推進。這樣的改革雖然全面,但是分散、不系統(tǒng)。時間一長,相互牽制的問題就會逐漸出現,改革的總體效果就會打折扣。事實上,無論是經濟體制,還是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tài)文明體制、黨的建設制度等,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是整個國家體制的不同側面或不同組成部分,都是黨領導下的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局部。國家治理現代化理論特別是國家治理體系概念的提出,實現了中國改革在哲學層面、方法論層面上的一次飛躍,提高到了系統(tǒng)論的境界。總而言之,過去講全面改革,其“全面”強調各領域都進行改革,重點在“都”;而全面深化改革之“全面”,強調各領域改革是一個整體,重點在“整體”。我們現在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加強社會科學研究,更深刻、更精準地把握作為一個整體的國家治理體系的內在結構、內在規(guī)律;另一方面要在改革實踐中加強各領域改革的聯動和集成,實現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同性。
關于“深化”的時代內涵。中國改革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那么全面深化改革之“深化”與過去講的“深化”有什么不同?首先,“深化”是針對改革遇到的“硬骨頭”和“險灘”來講的,強調的是新階段改革呈現出新特征,推進改革就必須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qū),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過去的改革,面對的是“好吃的肉”和“難啃的硬骨頭”并存的局面,但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qū),當前我們面臨的改革任務基本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必須下大力氣把它“啃”下來。其次,“深化”是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為標尺的。過去講深化,主要是相對于之前的狀況而言。現在講深化,不僅是針對之前的狀況,更是針對總目標,關鍵要看是否有利于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否有利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比如,經濟體制改革要看是否有利于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有利則是深化,反之不然;社會體制改革要看是否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有利則是深化,反之不然。如此等等。所以,在新的發(fā)展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要事事、時時對標總目標,才能保持正確的改革方向,才能正確判斷改革的進度,正確評估改革的效果。
三、 全面深化改革關鍵在貫徹落實
大凡論及改革,習近平總書記都會強調“落實”二字,對于全面深化改革更是多次強調要推動各項改革舉措落地見效。但從發(fā)展實踐看,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實情況并非總令人滿意,還存在“華而不實的表面文章”,存在“最先一公里”“中梗阻”“最后一公里”等問題。要改變這種狀況,既要從干部作風等主觀方面找原因、想辦法,更要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總結改革落實的經驗,研究改革落實的規(guī)律,完善改革落實的機制,對改革落實方式本身進行改革。
著力提高改革方案質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提高改革方案的質量,把改革方案的質量放在第一位。在過去的改革實踐中,改革方案質量不高是一個普遍問題。有些改革方案左右協調不夠,存在各部門各顧各出文件的現象;有些改革方案上下協調不夠,出現重要文件無法執(zhí)行的情況;還有些改革方案缺乏對基層實際情況多樣性的包容,使得基層執(zhí)行起來面臨不少困難;等等。出現這些情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頂層設計的理解存在偏誤。頂層設計本義是統(tǒng)籌考慮治國理政的各層次和各要素,在最高層次上尋求全局性問題的解決之道,其要點既包括頂層決定性,也包括整體關聯性和實際可操作性。一些改革方案更多考慮了頂層決定性,而整體關聯性不足,或者缺乏實際可操作性,因此執(zhí)行起來存在困難。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頂層設計要高度重視對發(fā)展實踐的總結和歸納,把對實踐經驗進行規(guī)范化、法治化作為設計改革方案的重要途徑。
牢牢牽住改革“牛鼻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各領域基礎性改革抓在手上,把具有標志性、引領性的重點改革任務抓在手上,把具有牽引作用的改革抓在手上,要牽住改革“牛鼻子”。這是非常重要的改革方法論。全面深化改革決不是全面出擊,而是主抓重點和整體推進相結合、治標和治本相促進、重點突破和漸進推動相銜接,既要全局在胸、統(tǒng)籌謀劃,又要集中用力、精準發(fā)力。當前,落實改革舉措最重要的就是找準可以牽動全局的“牛鼻子”,而能否找到“牛鼻子”是檢驗各級領導干部是否真正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試金石。做到全面深化改革“立治有體”,關鍵在于解決各領域改革之間協調性、配套性、集成性不強的問題,這些問題本身就集中在各領域改革的銜接、交叉部位,既是原來分領域、分部門、分地區(qū)改革無法解決的問題,又是多方利益糾纏、社會矛盾集中、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改革的“牛鼻子”恰恰就存在于這些問題中。比如,農民工市民化問題,涉及戶籍、土地、就業(yè)、教育、醫(yī)療、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社會治理等一系列改革難題,如果農民工市民化這個問題不解決,上述一系列領域的改革都無法真正成功。反之,如果農民工市民化這個最堅固的堡壘能夠全面突破,則一系列改革難題將望風披靡,大部分社會矛盾將迎刃而解,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將上一個大臺階。
下功夫完善改革激勵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引導大家爭當改革促進派,既鼓勵創(chuàng)新、表揚先進,也允許試錯、寬容失敗。但迄今為止,在各個層面不同程度地存在改革動力不足問題,原因之一就是關于改革的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尚不完善。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但目前許多問題的癥結也恰恰在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黨員干部是推動改革開放的重要主體。對于廣大黨員干部,在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紀律規(guī)矩約束的同時,也要重視通過體制機制激勵干部推動改革,讓敢于改革者改得下去,讓敢于擔當者擔當得起。只有這樣,才能在全社會形成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濃厚氛圍,堅持不懈地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繪到底。
來源:《求是》
睿信方略堅持“注重實效 實現卓越”的服務理念,為各級政府、企事業(yè)單位提供定制化課程、政策解讀、課題調研、干部培訓、邀請國家各部委專家學者進行授課等專業(yè)化服務。
睿信方略的核心優(yōu)勢:通過定制化課程專注于為客戶提供系統(tǒng)培訓與咨詢業(yè)務解決方案。
我們和客戶一起,通過對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不斷改進,幫助客戶實現既定學習目標與學習能力的持續(xù)、穩(wěn)定、健康的提升。
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qū)復興路17號國海廣場D座27層
電 話:010-59706310
傳 真:010-59706315
值班電話:010-53354778
郵 箱:amc@amcorg.org.cn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登的文章、數據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若有疑義,請與睿信方略辦公室聯系。